三(第4/16頁)

“那應該是剛到南洋時的事吧。好像剛開始的時候,父親吃了很多苦頭,我也曾聽他講過當時的艱苦。不過,結婚之後就交上了好運,事業也越來越順了。”

“聽你那樣說,我就放心了。我現在這樣說,可能有些不太好。可是每次想到哥哥,就總想起在上海聽到的那些消息,還有哥哥窮困潦倒的樣子……從今以後,我終於可以擺脫這種噩夢了。”

諏訪子只認識年輕時的康風,而省吾只認識年老的康風,兩個人都不得不從時間的兩個極端開始講起。

“之後,就連哥哥的流言什麽的也聽不到了。”諏訪子接著說道,“我當時也因為生活忙得脫不開身,畢竟是在陌生的中國,日子過得很艱苦。先是‘九·一八事變’,後來又是‘七七事變’,雖然吳練海的工作大多是與銀行有關,但也要在政府裏幫忙,而他的妻子卻是交戰國的日本人,所以經歷了很多困難。但是,每當覺得自己難受的時候,我就想起哥哥,然後就會覺得眼前的辛苦根本不算什麽,也有了繼續努力下去的勇氣。當然,我所謂的辛苦自然不是金錢上的辛苦。”

看看這個會客廳也能知道,金錢上的困擾跟她根本沒有交集。

諏訪子又說起了戰時在美國的生活。

“在美國,也吃了很多苦,言語不通。不過說到言語不通,其實在中國就已習慣了,所以倒也沒什麽。”

從山本副教授的調查中省吾已經知道,戰爭結束後,吳練海便辭去公職,進入了美國的實業界,和在美華僑一起開始了金融方面的工作。

“我當時很想回日本,也很惦記哥哥。外子跟我的想法也是一樣。”

一九四九年,諏訪子與丈夫吳練海回到了日本。

兩人一開始住在東京,當時吳練海還沒到賦閑的年齡,因此還在自己擅長的金融領域進行活動。

“那還是戰後不久的事情,因為人員歸國、軍人復員還有空襲等原因,很多家庭都走散了。電台裏都有專門的‘尋人時間’,我也請電台播送了好幾次信息來尋找哥哥,但是一直未能收到任何回信。當時我想哥哥可能已經去世了,也就放棄了尋找。”

“原來是這樣……我們當時要是聽到那個節目,也不用尋找得這麽辛苦了。”

“後來,大概三年前,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得知哥哥順利地從南洋回國,而且還有了好幾個孩子……”

通過與諏訪子的談話,省吾得知,大約在六年前,吳練海引退後,將家搬到了京都,也借此機會入了日本國籍,隨了妻子的姓橋詰,並將名字改成了練太郎。

之所以選擇居住在京都,是因為對於兩人來說,京都是擁有共同回憶的地方。

橋詰練太郎,也就是吳練海,在那之後不久便去世了。他們在大阪和京都分別建有一棟公寓,吳練海也在很多領域進行了投資,因此諏訪子雖然失去了丈夫,卻依然能過著輕松自在的生活。

三年前的秋天,諏訪子參拜完寺院準備回家時,天下起了雨。朋友開車將她送到家門口時,諏訪子看到門前有個老婦人在躲雨。

“雨下得這麽突然,應該過不了多久就會停的。在那之前,你不如進去坐會兒吧。”諏訪子將老婦人帶到了大門旁的小建築中,裏面住著植原夫婦。剛剛省吾按鈴時,出來開門的那個男人就是植原。從吳練海還在東京時開始,就一直雇傭植原幫忙處理一些雜事。

剛失去丈夫的諏訪子有些寂寞,不知不覺間就跟老婦人聊了很多。聊著聊著,她得知老人戰前曾住在南洋,便想著或許老人能知道些什麽,便試著問了下葉村康風的事,沒想到,老人對康風的事非常了解。

“在新加坡的時候,我們曾住在一個房子裏。當時我們住一樓,葉村先生住二樓。他跟我父親又是同鄉,所以我們走得很近。那時葉村太太已經去世了,孩子們也回了日本,他一個人住在新加坡。鼎造……沒錯,雖然他的朋友都用他的號來稱呼他,我們還是喊他鼎造。鼎造不久就再婚了,之後便搬到了別的地方。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他帶著五六歲大的兒子回了日本。因為他回國坐的船比我們早一個船次,所以我是絕對不會記錯的。結果,他續弦的太太還是走在了他前面,父親也說,他是個沒老婆運的男人……”

聽了老人的話,諏訪子知道哥哥康風在南洋並沒有落魄而死,即便回國後去世了,也應該還有幾個孩子在。“之後,我又開始了尋人活動,這次不只是尋找哥哥,還希望能得到哥哥的孩子們的消息。因為我本來也沒有孩子。”

說完這番話,諏訪子慈愛地看著省吾。

一九四一年,五六歲大的省吾被父親抱回了日本。老人所說的康風五六歲大的兒子指的就是省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