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關於《包青天》小說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世時已經是婦孺皆知,有口皆碑,去世後更是號稱“杲杲清名,萬古不磨”,形成了奇特的包公文化。後人有詩雲:“千古包家有陂澤,更無人說宋山河。”縱觀中國歷史,還沒有哪一位官吏能像包公這樣深入人心,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

包拯少年老成,早在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公幼則挺然若成人,不為戲狎,長彌勖厲操守”,立志學習前賢,盡忠報國。他曾自述道:“生於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確以素守,期以勉循。”他待人處事嚴肅認真,在日後的仕宦生涯中一直秉承了這種端正持重的天性。

本書講述的是包拯“早從宦學”時期的一段故事。我個人的寫作習慣,動筆之前不寫故事大綱,只是腦海中大概有個計劃,當故事展開後,情節都是順勢而為。在原先的計劃中,是要在一本書中寫盡包拯一生,平分為四個部分:從父宦遊、汴京科考、廬州盡孝及重入仕途。“宦遊”在計劃中就是重頭戲,因為當時的包拯風華正茂,隨父親包令儀來到南京(河南商丘),而南京交通發達,學風濃厚,晏殊、範仲淹等名士執教於天下第一學府應天書院中,日後崛起於歷史舞台的名臣如文彥博、張方平、宋祁兄弟都於這一段時期在書院讀書,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勢必有許多精彩故事發生。然而故事的復雜程度最終超過了作者本人的預期,僅是“宦遊”一部分,便占據了一本大書的篇幅。為了不影響到後面的寫作計劃,只得忍痛終結於包父辭官回鄉之處。但從根本上來說,本書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有可能會有續集,會在我完成手頭的寫作計劃後再作決定。

最初在寫作的時候,作者極想將包拯寫成一個儀表瀟灑、性情隨意的公子,因遭逢變故才改變性格,如此更曲折,更富有戲劇沖突。然而經過反復考慮後,最終還是決定完整還原一個歷史上最真實的包拯,以表示對這位青天的尊重。

小說中許多言語、觀點,都是出自包拯本人的文稿、奏章。與包拯相關的親朋好友,都是根據墓志及文獻考據而來。情節中所涉及的茶稅、交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術等帶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事物,在真實歷史上的確發生於這一時期。個別案子為包拯真實經歷,個別案子靈感得自《包龍圖判百家公案》(明人安遇時編纂)。因故事背景宏大復雜,小說情節所涉及的歷史常識會有重復交代。但要說明的是,本書是一本歷史小說,必然有藝術加工的成分,請讀者不要將其當成一本北宋歷史論文集,勿以學究的眼光來看待。

書中的稱呼呈現多樣化,如稱呼年輕時未入仕途的包拯,有人稱“包衙內”,有人稱“包公子”,也有人稱“包小官”,有書面語,也有口語,根據說話者不同身份而有所差異。

特意有此段說明,是因為曾有讀者指出小說《孔雀膽》中稱呼混亂,如大理諸人稱呼段功“信苴”,而梁王則稱“段平章”。事實上,大理稱呼首領均是“信苴”,有諸多史籍和出土墓碑為證。而“平章”是段功所接受的元朝封官,梁王與這位女婿並不和睦,卻又畏懼他的實力,因而直接稱呼官名最合情合理,這一點,一樣有諸多史籍為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並不期待小說中所有的妙處都能被理解,但是請相信,作者在寫作每一本書時都是全力以赴,說是嘔心瀝血也不為過。遠離混亂,珍惜自我,珍惜每一部作品。

關於本書,再多談一點小小的花絮——早在《包青天》動筆前,20世紀福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就已經先行預定買下電影版權。由於這一層關系,在寫作過程中,尤其是在刻畫人物的時候,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象角色最終會由誰來演。之前曾有電影公司追問我個人最中意誰來演韓熙載和秦蒻蘭,認真想了許久,腦子中也沒有明確的概念,《包青天》也是如此,不過算是寫作生活中的一點兒調劑吧。

在此,要特別感謝台北書展基金會和台灣好讀出版社的牽線搭橋,他們在促進文學作品影像化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和努力,目光之遠大,胸襟之開闊,著實令人欽佩。感謝福斯(FOX)的信任,在《包青天》尚未正式開始寫作前就決定買下改編版權,我很榮幸,也期待憑借福斯(FOX)全球影響力的東風,能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愛中國歷史和文化。感謝嘉莉、米琦、文晶及各位律師,為最終達成合作協議做了大量精細的工作。

《包青天》與之前出版的《魚玄機》《韓熙載夜宴》《孔雀膽》《大唐遊俠》《璇璣圖》《斧聲燭影》《大漢公主》《和氏璧》《明宮奇案》共同組成了作者正在構思創作的“中國古代大案探奇錄系列叢書”。感謝楊瑞雪女士,感謝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肖啟明社長、劉海濤先生及所有的工作人員。感謝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你們是作者努力前行的最大動力,我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