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4/6頁)

“既然可以逐次按快門16次,然後倒裝膠卷,那麽在暗室中把膠片和遮光保護紙分開,將膠片頭尾顛倒一下,再用膠紙粘在一起不也行得通嗎?我認為這樣做就可以根據開始符號按正常順序擰卷,正好照出16張照片來。”

下田仍不肯罷休,他認為反向攝影遮光保護紙上沒有開始符號,只能根據試驗,憑感覺確定開始點,因此字碼和畫面會對得不正。為此,他提出是否可以采取只顛倒膠片的方法。如果把河西說的把膠片和遮光保護紙都顛倒的方法叫“全反向攝影”,那麽下田提的辦法就是“半反向攝影”。

“這種方法我也考慮過,但它有幾個難點。首先,在膠片上會留下痕跡。把膠片和遮光保護紙整平後調換頭尾,再敘膠片貼在保護紙上,操作較為困難。保護紙和膠片之間不能有空隙,否則拍攝時遮光保護紙會被夾住,再也擰不動。”再者,那樣做還可能在膠片上留下指紋。操作全靠徒手,帶手套不方便,如果沖出的底片上凈是指紋,恐怕會令人不解的。

“另外,‘半反向攝影’在膠片上留下的痕跡位置和正常拍攝時正好完全顛倒。

“最後一點,也是最難的一點,膠片前端和後端的長度不一致,所以如果只把膠片調頭,數碼號反倒不能準確反映照片張數。膠片未沖洗前看不出它上面的數碼,因此無法和遮光保護紙上的數碼對齊。

“就是按正常方法攝影,若沒有準確地掌握膠片的開始位置,或者膠片與遮光保護紙之間錯動以及上卷方法不對,都會造成數碼與實照張數不一致。但是,根據多次試驗確定的開始位置來控制反向攝影的開始位置所照出來的照片同接正常順序照的照片幾乎沒差別。”河西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

“可是他為什麽沒使用彩色膠卷呢?市場上也出售彩色120膠卷的呀!”橫渡問。

“他自己沖不了彩色膠卷,送到照相館,那裏的人馬上會從尾部的膠紙上看出他是用反向攝影法拍攝的。”山路替河西作了回答。

“門脅為什麽只在早、中、晚三個時間照相呢?”畠山問。

河西點著頭說:“我認為這正是他絞盡腦汁安排的。我們來看看他的旅行時間吧。27日中午他在八方嶺的登山口,當天傍晚在唐松,中午在五龍至鹿島搶的途中,下午3時左右到鹿島槍頂峰,晚上到冷池。而他自己說的正好是一條相反的路線,按他所說,他27日早晨離開冷池,10點左右翻過鹿島槍,中午在鹿島槍至五龍山的中途,午後3點到達五龍山頂峰。即便可以靠‘反向攝影’來掩蓋旅行路線的反行,但要想從八方嶺登山口開始在所有走過的地方都拍照顯然是行不通的。假如門脅在唐松照了14、13之後,又於上午9點在五龍山莊拍下12,10點在五龍山頂拍11和⑩,中午在巖石山脊拍⑨、⑧,下午2點在鹿島槍山頂拍⑦、⑥、⑤,那麽就算他是從鹿島槍向唐松方向走,照片也是按順序從前往後照的,其結果是他走得越遠,時間上的差異就越大。假如他早晨離開的冷池,卻又在同一天的早晨到達唐松,怎麽可能有這種怪事。照相時,時間沒有太大的差異才可蒙混過關,差異超過1小時,就可能從光線的強弱程度看出破綻。

“如果下午3點在鹿島槍山頂照了相,那麽五龍山方向的照片只能在3點以後照。既然是從鹿島槍向五龍山方向前進,在五龍山拍的照片的數碼卻小於鹿島槍拍的照片數碼,也就是說在五龍山的拍攝時間早於在鹿島槍,豈不是怪事嗎!兩地距離很近,倒可以返回原地拍攝,但那裏距離較遠,不可能到了鹿島槍拍了幾張,再返回五龍山拍攝,而後又回到鹿島槍。”

“你能不能再詳細說明一下他只在早、中、晚三個時間拍攝的原因?”那須說。其實他本人已經很清楚了,他這是替下屬們做的請求。

“講起來略為復雜一些,我列個表來解釋吧。”

河西在黑板上畫了個表說:“把表上偽造路線和實際路線兩相對照,便可一目了然了。在偽造路線中,他是上午9點左右到的鹿島槍,實際上他下午3點左右才到;偽造的到五龍山的時間是下午3點,實際是上午9點。這些時間是根據一般的走行速度推算的,不會有大的出入。在偽造的和實際的時間中,上午和下午完全顛倒,但早、中、晚是相同的。28日早晨他的確在唐松山莊,膠片上有數碼但沒日期,他可以把28日傍晚拍的④、⑧和29日中午拍的②、①說成是26日傍晚和中午拍的,但是如果他在住宿地早晚都拍照,號碼順序就反了。

“本來,在同一天拍攝的⑤和④之間只隔了五六個小時,但因為在偽造的時間中,④被算作是另一天的,所以就出現了18個小時的空白。我們發現門脅跳過鹿島槍和五龍山頂的美景不拍攝是不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