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重大突破(第2/6頁)

河西露出難堪的表情,他對照相是外行,無法反駁本田的意見。

本田接著說:“而且,5月的山裏條件要比河西去的時候惡劣得多,門脅急於趕路,也不必非得在鹿島槍峰頂照相啊。”

本田坐下來,室內一時無人說話。大家都不了解5月份山裏的情況,無法發表意見。

“的確,”山路開了口。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熟悉照相技術又通曉大山的山路才有資格發言。“就照相場所來講,是取決於各人的愛好,但就一般情況來說,風景優美的地方會得到人們的公認。在高處取景總比山腰有利些,因為在山頂拍照可以很好地再現巖壁的險峻和山體的雄偉,立體感也強。

“外行人也不例外,位置越高,視野越開闊,可以拍攝的景致越多,估計內行人是不會舍棄山頂的。

“如果說他是因急於趕路沒有在鹿島搶頂峰拍攝的話,那就無法解釋他在鹿島槍至五龍山之間的山脊上拍照的事實了。門脅在那裏從⑤拍到12,占膠片全部16張的1/2,可卻放過了五龍山和鹿島搶山頂。”山路替河西辯護著。

“是不是因為天氣或光線不好呢?”本田又固執地加了一句。

開聯席偵查會議,各署之間總是相互吹毛求疵。雖然會上雙方容易感情用事,觀點統一不了,使會議流於形式,但也有個好處,就是可以糾正偏見,利於客觀地綜合研究所掌握的情況。

“我們問過當地的氣象站,他們說那幾天一直是晴天。另外,早晨光線比中午的要好,這是照相的常識。”

本田沒再說話。這倒不是說他對山路的解釋感到滿意,而是他認為雙方都是在憑臆測談各自的看法,談不出更深的東西。

“關於第二個問題,可不可以認為他是丟了膠卷或是忘記帶了呢?”辻問。

“有可能,但這種可能性相當小呀!”橫渡說。

“我想談談第四個問題,即彩色膠卷問題。”赤坂署的畠山擡起頭來說,“也許門脅帶了彩色膠卷,但因他只帶了一台相機,並且黑白膠卷事前已裝在機子裏,無法再換彩色膠卷。”

“這也是個看法,但是如果他準備了彩色膠卷,不就應該另帶一台彩色專用相機嗎?”本田反問道。

“也許因為行李太重,不得已才帶一台的吧。”

“既然是那樣,他就應該拿一台最新式的相機,反正他有好多相機,又何必拿一台舊式的呢?”

“或許他特別喜歡用那台相機。”

雖然珍珠IV型相機現已停止生產,但因為它的鏡頭析像能力強,畫面大,可以取得層次鮮明的圖像,而且設計上克服了原來彈簧式相機的缺點,所以現在仍有許多人喜歡用它。尤其是它的結構牢固,登山家們很願意攜帶它。門脅選用那台相機並非不可思議,不過用IV型相機的真正用意得問問門脅本人才能證實。直接詢問門脅的時機漸趨成熟。

“門脅將膠卷放進預先選好的相機裏,用一卷膠卷照了他的全部行程,是吧?”這是第三個問題,本田改換話題等於承認了畠山等人對剛才討論的第四個問題的解釋。

“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一直沉默不語的草場擡起眼睛說。在這之前他一直在往攤在桌子上的本子上不斷寫著什麽。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草場身上。

“從照片上看,門脅的攝影時間大體上可以分為三段,照片①、②是中午,③、④是傍晚,⑤至12還是中午,13、14是早上,15、16又是中午。也就是說,門脅僅有早上、中午、傍晚這三段時間照了相,並且,在住宿的地方,要麽照的早上,要麽照得傍晚,沒有早上和傍晚都照的。”

“噢——”同事們嘆道,這確實是個新發現,他們拿過照片重新審視起來。①至④、13至16拍的是出發和抵達地點。門脅下午1點左右在大谷原照完相離開那裏,傍晚6點左右到冷池,又拍了③和④,同樣,唐松山莊至細野(八方嶺山麓)也是這樣拍的,因而一眼便可以判斷出拍攝時間。問題是⑤至12的拍攝時間。根據河西的實地調查可以判斷出⑤至12拍攝於冷池至唐松途中,但由於山裏地形復雜,還不能斷言那些照片是中午拍攝的。不過,從走行時間和畫面上的光線、角度及景物的形狀推算,它們好像是中午拍攝的。

門脅只在早、午、晚照了相,其他時間沒照,而且也沒在同一個地方早晚都照。

——這到底為什麽呢?

偵查本部的成員們為新的發現興奮起來。這確實是個奇怪的問題,可又想不出原因。人們都在沉思不語,室內安靜下來。

通過研究,疑點更加明顯,但卻得不出相應的結論。

“找不出原因,我可就白跑了。”河西感到自己有責任弄它個水落石出。由於河西的發現,一度出現了活躍氣氛的偵查本部,現在因為沒抓住攻破門脅的關鍵憑證而再次陷入沉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