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罷相

李隆基這幾天都渾渾噩噩,朝事不加理會,天天跑去玄女觀參悟道法。

最初楊玉環不讓他進去,或是設置門檻,久而久之楊玉環發現這皇帝臉皮太厚,她一個小姑娘家完全沒法招架,楊雲不在,也沒人向她提供意見。

不過中間倒是有一次得到“玄女”的警示,讓她盡量疏遠李隆基。

每次提醒都有效,可還是擋不住李隆基天天來,到最後楊玉環好像也放棄抵抗了,任由李隆基隨意進出道觀。

就在此時,高力士趁著李隆基回貞觀殿休息時,向李隆基匯報朝事。

李隆基第一時間便看到張九齡的上奏,以及朝中大臣聯名奏疏,心裏很不高興。

但此時他還是相信張九齡的操守和能力,就算張九齡不肯主動退位讓賢,他也未加強迫。

“陛下,看來張令公,在朝中的人脈關系……很廣泛啊。”高力士進言,開始挑撥李隆基跟張九齡的關系。

李隆基斜著看了一眼高力士,問道:“那以你之見,朕該做什麽?”

高力士湊過去小聲道:“陛下,這種狀況持續下去,朝臣不知是該聽陛下的,還是張令公的……朝中大事非要您來決斷不可。”

沒提具體建議,只是告訴李隆基眼下這種情況比較危險。

李隆基猶豫再三,點頭道:“朕也不知是否該讓九齡下來,不過他能力卓著,將朝事處理得井井有條,之前北方戰事,若朕聽從他的建議,何至於出現亂國的征兆,使得上天震怒,顯現天機予朕?”

李隆基掛心的並不是張守珪兵敗,對他而言,死些個士卒沒什麽大不了。他在意的是之後體現出胡將亂國的征兆,這讓他很難接受,他覺得正是因為高力士和李林甫這樣的主戰派極力推崇出兵,才釀成苦果。

從這一點出發,李隆基現在對張九齡並未到完全失去信任的地步,最多是對張九齡結黨有幾分忌憚和不悅。

“可陛下,現在兩京有傳聞,說是北疆兵敗,乃是張令公阻撓出兵引發,糧食軍械等物資,並未按往常年的數目進行補充……”

高力士繼續下猛藥。

李隆基驚訝地問道:“有此等事?有確鑿的證據嗎?”

高力士從懷裏拿出一份冊子,交給李隆基:“這是河東、幽州等邊鎮過去幾年物資配給情況的文冊,還有戶部欠缺北疆物資的虧空數額,另外有人參劾張令公,施壓於戶部和兵部軍械衙門……”

李隆基仔細看完文冊,神色轉冷,之前還只是不悅,現在就滿是憤怒。

眼前這些東西,雖算不上證據確鑿,但對李隆基的影響很大,這些日子參悟道法,日夜顛倒,讓他判斷力方面出現一定偏差,覺得是張九齡為保持自己清明賢明的形象,故意克扣邊鎮軍餉和糧草、軍械物資,才造成兵敗。

這基本算是違背事實,因為連張守珪自己都承認,是他手下將領輕敵冒進導致後面戰敗的結果,不然也不會為減輕罪責搞出個押解手下進京受審的戲目,結果卻在楊雲摻和下翻車了。

但戶部物資配給大幅度減少,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是因為大唐看起來繁花似錦,但內裏已出現很多盛世下的隱患,庫房從來都不是按照實數存儲,到調撥時缺少物資,需要張九齡出來協調。

張九齡為了保證北方各州府物資補給,會對局部物資轉運進行微調,做不到完全滿足各地需求。

只是因為幽州戰敗,再加上高力士極力挑唆,把物資缺乏跟戰敗聯系在一起,再把責任推給張九齡,等於是讓張九齡無形中吃了個啞巴虧。

李隆基看完後,憤怒將文冊拍在桌上,怒不可遏:“朕一直以為,有張曲江在,朝中所有政事都能處理好,但現在看來,他還是太過小肚雞腸。”

“朕同意幽州出兵,不符合他的想法,他就故意設置障礙,讓朕的將士忍餓挨凍,連糧草兵器都得不到補充,如此怎能打勝仗?”

高力士一看目的達成,趕緊問道:“那陛下,此事該如何處置?”

以高力士的想法,最好是皇帝雷霆大怒,直接將張九齡發配出京,這樣就可以減少一個直接競爭對手。

畢竟張九齡朝野威望很高,既是宰相,又善於結黨,門生故舊遍布天下,還總是跟他唱反調,是高力士第一個想鏟除的對象。

可到李隆基這裏,即便皇帝認為張九齡德行有虧,但還是沒法接受嚴厲懲處張九齡。

“這張曲江,平時對於朝事有獨到見地,所做決定恰到好處,之前朕多仰仗他,其能力比之前幾位宰輔強得多,若朕只是因為一件捕風捉影之事,而將他逐出朝廷,朝中人會怎生議論?”

李隆基提到如何處置張九齡時,又表現出他優柔寡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