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四輪馬車

1257年,三月初十,東海堡。

“這麽說起來,我們種了這麽久土豆,種出來的幾乎全部作為種子又種回去了。等到終於有點剩余產品能上桌了,我們也不缺糧了,這豈不是完全沒起到金手指的作用嗎?”

東海堡的食堂裏,木工組組長於雄章對著對面農業組的張國慶如此說道。說完,他又夾了一口酸辣土豆絲。

張國慶穿越前在某農業大學讀博士,穿越後理所當然地被劃進了農業口。但實際上他學的是克隆,專業並不算對口。好在他是農村人出身,好歹能把麥苗跟草分出來,所以仍算得上農業組的首席專家。

去年秋季,東海商社收獲了差不多三十四萬斤土豆,其中三十萬斤今年仍然要種回地裏,剩下的四萬斤終於能端上餐桌了。剛開始,股東們搶著來嘗這幾年吃不到一次的土豆,不過沒多久就膩了。現在東海商社主糧儲備豐厚,四萬斤吃了幾個月也沒吃完。

“等這一季收完,我們就實現土豆自由了。”張國慶說,“到時候有了上百萬斤的土豆儲備,足夠幾千人吃一年了,我們就不用死命種土豆,而是可以按需種植了。從人力產出比的角度上看,種土豆還是非常劃算的,用土豆代替一部分粟,我們就可以把更多的人力用於畜牧業了。”

現在,東海商社的規模已經增長到了兩千五百人,與之相對應的,是東海地區已經開發出了兩萬畝耕地。當然,這兩萬畝是指全部開墾過的土地,其中有不少收獲過一季之後就種上草養起來了,現在在耕種的大約有八千畝。

自己產的麥、粟和土豆,再加上城陽區的稅收,主糧供應已經相當充沛了。所以,目前統合部的規劃是,在保證糧食儲備和主糧供應的前提下,加大畜牧業和經濟作物的發展力度。

根據勞工部農業組的測算,整個東海地區大概有五六萬畝適宜耕種的易開發土地。統合部做了一個宏大的規劃,準備全部利用起來,其中四分之一用來種植主糧,四分之一種植經濟作物,剩下的作為牧場,飼養牲畜。

當然,前途很光明,道路很曲折。牛羊什麽的還好說,勞工部和商務部搜羅了三十多頭牛,二百多只羊,交給懂行的勞工飼養,也不算太費事。但是馬就麻煩了,這東西和鐵一樣,偶爾買一兩匹沒問題,但如果持續大量采購,就會引發官府的注意了。

在即墨縣,雖然有程從傑和畢慶春罩著,但經營城北馬市的是一對蒙古夫妻,他們屬於統治階級,可不會因為知縣放話了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商務部只好多番騰挪,請人代買,再去即墨鄉間收購,累死累活才搜羅了二十多匹馬。這些馬品質都不太好,現在放在平原新村北邊的區域養著,去年還生了幾匹小馬,也算是開了個頭吧。

話歸正題,今天木工組和農業組湊在一起,是為了測試木工組的新產品——四輪馬車。

四輪馬車不是個新產品,中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現在的即墨、膠州一帶,也偶爾能見到四輪車的身影。但是,這麽長的時間內,運載車輛的主流仍然是二輪車,而不是四輪車,這當然是有原因的。

中式的四輪馬車真的就只是四輪車而已,也就是在一塊車板上固定四個輪子,這樣的四輪車相對兩輪車有不少缺點。

一是轉向不便。四輪車並不是不能轉向,只是轉彎半徑比二輪車大得多。古代中國城市街道非常狹窄,四輪車穿街走巷很不方便。

二是耐久度的問題。四邊形是不穩定的,四輪車經過顛簸路面,或者轉向的時候,四個輪子的相對位置都會發生輕微的變化,這就導致車架中產生扭力。而古代路況通常非常不好,顛簸是常有的事,所以時間一長,車架頻繁受扭力,就壞得非常快。

所以雖然早就有了四輪車,但中國民間運輸的主流仍然是二輪車。

不過二輪車也有它的缺點,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載重量低。二輪車只有兩個輪子作為支點,要套上牲畜才能保持穩定。這就意味著牲畜拉車時,不但要把車向前拉,還要負擔一部分貨物的重量,這樣累得更快。而如果是四輪車,所有重量都由車架承擔,牲畜只要向前拉就行了。所以四輪車的載重量比雙輪車要多得多。

之前,木工組制造的“自由輪”獨輪車和雙輪車在50-100公斤級別的運輸上非常好用,為東海商社的運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不過隨著事業的發展,大批量運輸的需求逐漸顯現,自由輪不太夠用了,因此四輪馬車的研發就提上了日程。

農業組需要運輸大量的農產品,對四輪馬車的需求最急迫,所以木工組做出第一輛樣車之後,他們也參與到了測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