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閑居軼事(第2/3頁)

心裏這麽想,等到一行人真的出去騎馬時,當張壽笑著一面指點風景,一面開始給三皇子和四皇子講唐詩時,她就漸漸忘了起初那點羞惱,饒有興致地也跟著聽了起來。

“當初我在半山堂第一堂課,和你們說唐末白馬之禍時,也順便說起過唐時的開科取士。雖說那位一手締造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曾經自鳴得意,以為天下人才盡入吾彀中,可科舉的確起於唐,唐時的制度卻極其不完備,多少才子飲恨,所以孟郊方才會寫下一首《登科後》。”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讀這首《登科後》,也許會覺得他輕佻,可要知道,孟郊登科時已經四十六歲了。唐時考進士可是每年一次,年年歲歲守在京城,有家不能歸,那是何等滋味?所以,他才會有那首更出名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你們聽一聽,全是真心實意,可能聽得出一分一毫的輕佻?所以,太祖皇帝親自選編的《唐詩三百首》中,只有孟郊那首《遊子吟》,而不見《登科後》。”

張壽給三皇子和四皇子講著,突然擡頭看了看天邊太陽,見眼看快要落山,他就擡手說道:“這就快要黃昏了。《唐詩三百首》裏關於夕陽的詩,你們還記得嗎……”

沒想到張壽郊遊踏青竟然還一個勁講學,朱瑩雖說聽得饒有興味,可也不禁在心裏嘀咕,她剛剛在葡萄架子底下,怎麽就會覺得張壽說笑話的時候竟然也挺風趣?這明明就是個不解風情的木頭人!

再看到三皇子和四皇子猶如課堂上聽講似的一面點頭,一面看那夕陽西下的壯闊風景,朱瑩遠眺那夕陽,因為張壽的講解忍不住想起了一首詩——嗯,前人的。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

她這一個昏字尚未出口,卻只聽四皇子突然嘟囔道:“這首詩父皇說過,好是好,就是有些讓人提不起神來。父皇還說,李義山的詩,大多纖麗隱僻,但這首詩就很好,可還是帶著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情緒,還說我們小孩子不應該多讀,讀不懂,反而容易鉆牛角尖。”

張壽沒想到皇帝還會這樣入木三分地給兒子講詩,不禁大笑著附和道:“不錯,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學生記住了。”

此話一出,他頓時收獲了異口同聲的兩個贊同。見三皇子和四皇子一副如奉綸音的表情,他不禁有些訝異。緊跟著,他就只聽朱瑩若有所思地說道:“聽說太祖起事初年,特意尋訪了羅貫中和施耐庵,不但與之分享《西遊記》,還請他們寫北宋末梁山泊和漢末三國的故事。”

張壽走出小村至今還沒滿一年,雖說已經很努力地多方打聽太祖皇帝的種種傳奇,可到底不可能面面俱到,此時聽朱瑩說起這話時,他不禁呆住了。

原來,太祖皇帝不但寫了西遊記,還曾經作為作者和施羅二位交流切磋?很好很強大!

然而,朱瑩的話卻並沒有說完:“太祖皇帝後來特意把他們安置在安全的地方,等定都京城之後,又每每派人催問書稿……嗯,後來總算是把《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催出來了。但太祖皇帝看完之後不大滿意,還親自提筆改過一回。”

張壽已經麻木了。嗯,親筆改嘛……大多是改到後世通行的那個版本。不對,他也不能太高估太祖皇帝的節操,比方說人如果討厭尊劉抑曹,那麽說不定會把劉備寫成長耳賊!他怎麽就沒想到去買一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來看看呢?

“對了,阿壽,你為什麽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張壽頓時微微一愣:“這話太祖皇帝沒說過嗎?”

眼見三皇子和四皇子齊齊搖頭,張壽心裏非常意外。金聖嘆的這句名言後世被無數人引用過,他還以為在三大名著誕生之後,一手寫成了《西遊記》,還打造了一座大觀園,卻放過了《紅樓夢》的太祖皇帝,一定會早早留下這樣一句話呢!

畢竟,《水滸》在明清兩代,據說曾經都是禁書。難不成……

想到《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全都是太祖皇帝修改過的,而自己並沒有看過那個修改版本,張壽頓時異常頭痛,當下只能含含糊糊地說:“少不讀水滸,是因為水滸充斥著一種血氣方剛的意氣,少年本來就沖動,看了之後萬一惹禍,那就不好了。”

“至於老不讀三國。三國演義之中英雄輩出,老來對卷回顧自己前半生,大多數人難免心中郁郁。縱使英雄,也難免有英雄遲暮的感覺,所以不宜多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