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不斷累積的經驗(第2/4頁)

十斤糧食運到前線,真正能發揮作用的,可能就只有一斤。

百分之九十的消耗、浪費,但老妖怪還是撐住了,硬是把齊國打得修長城。

之所以能夠這麽揮霍、敗家,原因就在吳國的糧食儲備戰略上,和列國完全不同。

列國包括自由度極高的楚國在內,頂天就是讓地方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建立有效的統治。

但是糧食,還是盡可能地集中到中央手中。

而吳威王勾陳則是大不相同,哪怕是羿陽君姬玄,鹽城人要洗地種糧,他不知道嗎?但知道又怎樣?勾陳完全不懼。

只可惜這種做法,太過依賴君王的威權和能力,一旦君王嗝屁升仙,繼任者想要繼續享用這樣的福利,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是現在,吳王姬虒對江北棠邑的影響力,幾乎就是零。

逃到棠邑的賈氏大夫,整個家族的損失極大,他們不敢反勾陳,但壞一下太叔卯和吳王虒的好事兒,那簡直就是輕而易舉。

聽調不聽宣就是基本操作,姑蘇敢要糧食,他賈氏就敢燒船。

船燒不掉?火龍燒倉見過沒?冬天有東風,很正常,火借風勢,誰也不想的啊。

也是因為吳國地方隨著老妖怪勾陳的這一去,就地方獨走思想擡頭,搞得李解想要弄一點糧食,成本也是不小。

淮中城的前期投入,最艱難的時候,每個月的糧食缺口,大概在一千兩百萬斤。

這還是往少了估算,因為當時部隊家屬,糧食基本都能自給自足。

搬遷到淮中城之後,就立刻投入到了建設工作中,家中隨帶而來的存糧,大多都有一條船。

一條船的糧食,多一點萬把斤,少一點也有五六千斤,維持一個家庭一段時間,還是綽綽有余的。

加上狩獵隊、捕撈隊、采集隊、養殖單位的產出,雜七雜八也能撐起來。

但淮中城的條件,和漢東是大不相同的。

且先不提漢東地區還有大量楚國地方勢力在反抗,僅從物流運輸上來看,淮水的水網,可以很輕松地聯通江南。

但是在漢東地區,就非常的困難。

李解能夠奇襲渚宮,活捉楚國太後和楚王,除了情報準確之外,順利通過彭蠡澤,是重點中的重點。

秋冬作戰,想要溯流而上,並且還能穿過彭蠡澤,哪怕是吳威王勾陳復活,他也不會考慮這種方法。

因為就是自尋死路,就是自殺。

出於作戰目的,李解把最精銳的舟船部隊,最通水性的戰士,都拖了出來。

可是作戰是作戰,運輸是運輸。

想要大批量轉運糧食,在這年頭還是通過長江,還是逆流,不用多想,損失之大不可想象。

現如今長江江面上,由東向西運輸的物資中,並非沒有糧食,但主要就是腌漬品,少量的糧食,也主要是局限在淮南一帶。

並且只能小批次小批量,根據天時,盯緊燈塔,才能依照每一個早就確認過的坐標,緩緩前行。

效率非常的低,只有耐存儲耐水漬的貨物,才適合這樣做。

因此現在沙東發起的這個會議,其實就是要解決長期的漢東糧食供給問題。

但糧食只是表象,本質是如何穩住漢東地方上的局勢。

要想尋死消化吸收漢東地區,招數都很老,周天子發家致富那會子就開始用的老辦法。

地方統治的上層建築,該殺的殺,該聯姻的聯姻,然後中層骨幹,能移民的就盡量移民。

中層骨幹數量不夠的時候,就把一個地方的土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去。

土鱉和土鱉們,為了爭奪一口吃的,自己就打了起來。

他們打起來,最高統治者才能松一口氣。

等塵埃落定,一切歸於平靜,那自然是感恩戴德、千恩萬謝。

“築壩我看行,雲軫夫子在淮南,就築壩。芍陂往南,新圍的那一片湖澤,不是挺好麽?能出二十多萬畝水稻田。”

抱著茶杯的沙哈沒有說話,不過旁邊有人開了口,是跟沙哈一起,配合雲軫甪治理淮南過的。

當時夷虎人擺平之後,大量夷虎人的部族,只要是歸順的,都拿到了一些土地。

不過土地不是白來的,得上工。

出工出力之後,比如說圍墾築壩、圍湖造田,新增土地,其實相對來說肥力都不差。

頭一年並沒有直接種水稻,春夏交際之時,種的是豆麥,麥子有點反季節的意思,但產量也相對可觀。

遠比不上中原,但畝產也有八十多斤,當季不算豆子,反季小麥總產量達到了十八萬石,算是補上了淮南不小的缺口。

等到夏天結束,再補種了一茬水稻,農事活動全程由專業人士指導,當時農業巡邏是重頭戲,夷虎人因為夏糧就有了吃的,都是相當的配合,秋收前後的水稻總產量,在芍陂以南,也有二十三四萬石,這個產量,已經算是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