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2章 建儲(第4/6頁)

田義,陳矩等無不叩頭言道。

聖旨下達,百官無不長出了一口氣,眾人無不佩服林延潮在這時候的明斷。

皇長子的冊立大典如期於十五日在文華殿舉行。

是日,皇長子朱常洛身著冕服入文華殿,於百官面前,向天子行大禮並受冊受寶。

授寶時本來當由首輔趙志臯轉交給太子,但趙志臯因病在家,於是改由次輔林延潮授寶。

諭下皇長子朱常洛為皇太子時,林延潮親眼見到皇長子臉上湧過復雜的神色,此中心情實難以言明。

冊立大典後,孫承宗,李廷機連夜來至林延潮府上轉告了皇太子的謝言,非次輔,孤此生無望為太子,此恩此德此生不忘。

林延潮笑了笑讓孫承宗轉告太子一些恭賀的話,並告訴太子入主東宮不過走出了第一步這樣的話,盼他慎行勤學將來成為一位賢明之君。

至於林延潮辦成了皇太子之事,趙志臯也是很守信用,上疏向天子要求致仕。

連上三疏後,天子見趙志臯其意甚誠,以密揭詢問林延潮的意思。

林延潮卻上密揭言不可。

於是趙志臯的辭疏沒有通過。

但是趙志臯為了表明態度,也不給天子打招呼,直接搬出京師返回浙江老家。

當時門生們問林延潮要不要索性準許趙志臯辭疏,如此自己能名正言順地成為首輔了。

林延潮卻不肯,仍是保留著趙志臯的位子。

眾門生都是無比佩服,人家都是嫌官升得太慢,唯獨林延潮則是害怕升得太快,在此唯有感嘆一句,我的恩師實在太穩健了。

五月時,已動身返鄉的趙志臯進中極殿大學士,加官太子太師正一品。

這是林延潮所提議,趙志臯在任上完成建儲之事,並以此職‘致仕’,可謂榮歸故裏。

趙志臯寫信感謝林延潮,在自己回鄉的時候,還給了他如此一個名位。

如此趙志臯也算了卻心願。

眼下雖說趙至臯仍居首輔之位,但他已是回鄉,實際上林延潮以次輔執首輔之事。

朝參日,四更天。

宮門之前,燈火通明,照得猶如白晝。

官員們大聲談論著。明軍在朝鮮兩敗倭寇,倭人求和,歲貢百萬白銀。

至於播州之楊應龍連連求和,皆為明廷嚴詞拒絕。

楊應龍絕望之下言‘如今朝廷不容我,只有舍命出綦江,拼著做’。於是楊應龍率眾八萬攻克血洗綦江,明軍五千全軍覆沒,全城百姓被屠。

這時朝廷用李化龍為湖廣,四川,雲南貴州總督,合數省之力圍剿。明軍調派朝鮮之戰屢次奇功的劉綎,麻貴為將,從朝鮮行路數千裏入播州平叛。

此外朝廷不斷撥糧撥銀,還以各省一半礦稅改作軍餉,李化龍從容地從各省調集了二十余萬大軍進剿播州。

楊應龍連戰連敗,明軍以劉綎部最為驍勇,其魯密銃已是大規模裝備於駐朝明軍,並在第二次平倭之戰中大顯身手,此番又用於楊應龍身上。

於是有了劉挺率五千孤軍於婁山關大破楊應龍數萬人馬之事。

婁山關被劉挺攻破後,播州無險可守,楊應龍退守海龍囤,成為困獸。

婁山關大勝,楊應龍授首,指日可待。

聞此戰大勝,朝中大臣無不揚眉吐氣。天子龍顏大悅連連下旨嘉獎前線將士,亦賜林延潮步輦入宮。

這幾年朝鮮,播州大勝以及建儲定心,又加之不少提倡事功的年輕官員被提拔,使得朝堂上下氣象有所改變。

年輕的官員們慷慨陳詞談著播州事,談著建功立業,談著變法中興。

不少老成持重的官員們聞言有些皺眉,國家積弊未除,兩度出兵令國庫空空如也,林延潮所言變法新政口號喊得很響亮,卻絲毫未見端倪,張位,趙志臯辭相後,林延潮除了建儲之事,對天子一直是言聽計從,這樣也敢談中興大業。

但見禦河邊,年輕官員與一旁談著道德文章,朝廷人事的官員顯得格格不入。

正在此時,有小吏騎馬而至,大聲呼道:“次輔官轎就要到了,諸位大人快快引避。”

眾官員聞此紛紛熄滅燭火,然後來至禦橋邊等侯。

但見數十羽騎舉著火把在前開路,其余隨員仆役浩浩蕩蕩隨轎行來。

八人齊擡大轎內,林延潮正在秉燭批改公文。

寫了一半,林延潮擱筆從袖中取出一枚銀幣,這是學功書院鑄的萬歷新幣。

1792年以後,一美元相當於二十四克白銀。

而明朝一兩白銀則為三十七克,一兩銀子相當於後來的一塊五美元,也就是說七銀三銅所制的萬歷銀元等價為一塊五美元,其中利差就是鑄幣稅。

而之前林延潮給張位的西班牙銀幣,被稱為十字銀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