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1章 主持廷議(第3/6頁)

“宰相之下為大臣,大臣於廟堂上與皇帝朝夕相處,就如這獻平邊策的王樸一般,雖無種種可明見之事功,但所為皆關國計民生,皆為社稷慮也。”

沈一貫說完,卻見眾大臣不敢亂附和。

石星出聲道:“沈閣老高見,推行事功新政需順應人心,近來本部堂從朝野聽到不少閑言,說朝廷要變周為商,易周之義禮,復商之通利,這等荒謬之言,不知從何所出。”

儒家是由周禮而來。而商朝又稱大邑商,有等說法商人就是由商朝遺民而來。這是朝野中反對事功學說的人新編排出的說法,不僅如此,反對的言論在坊間其實有很多。

廷議前的閑聊,看似平淡,但句句都在交鋒。

林延潮而今雖至次輔,但石星仍時而不賣他面子。林延潮也不好與他翻臉,畢竟當初自己出任內閣大學士,石星也有舉薦。畢竟石星資歷高,自己拜禮部尚書時,他早已是兵部尚書。

但林延潮也不是打不還手的人。他笑了笑道:“昔周武王於孟津會盟八百諸侯,諸侯皆道:‘紂可伐矣’。然而武王卻道:‘爾未知天命。’”

“於是周武王領兵復歸。之後紂王殺比幹,囚箕子,武王依文王遺命‘時至勿疑’領兵滅商。何為時?何為天命?”

“這時與天命就是人心,人心至,則時至勢至,推行變法新政不是逆人意而為之,而是百姓所願,生民所望,故水到渠成,順勢而下。”

“就如武王成就霸業,會盟八百諸侯時,仍不敢言天命在我,到了紂王殺比幹,囚箕子時方可。這事功變法不也正是如此,大多數人支持,並不一定就要推行,但連當初反對之人也亦言非用此法時,方才是水到渠成。”

“故武王伐紂不稱為篡,王業是水到渠成而為之,此為時至勿疑,也是沈閣老所言的無為而為之。”

沈一貫心底雖覺得此言聽過也就罷了,推動變法怎麽可能沒有阻力,即便不殺個人頭滾滾,也是要見血的。不過林延潮這話還是打消了自己的一些顧慮,至少他的變法不是牛不喝水強按頭那等。

“次輔之言,沈某受教了。”沈一貫面上退一步,但他知道如石星這樣反對的官員不少,將來隨時還有其他機會。

片刻後,趙志臯坐著轎子到了,眾大臣都起身。

用司馬懿之事逼退張位去後,眾大臣對趙志臯有所改觀,至少再也不敢將對方視作‘紙糊首輔’了。

趙志臯入座後,笑呵呵地道:“勞諸位久候了。”

“首輔此言,不敢當。”

“不要拘謹,大家繼續閑聊就是。”趙志臯撫須微微笑著,與一旁的林延潮,沈一貫說了幾句話。

不久吏部尚書李戴到了。經過內閣的打壓,吏部已是不如當初。

如九卿及科道掌印者經九卿廷推,最後天子裁斷。而吏部諸曹郎也是由九卿推舉,吏部尚書不得自擇其部屬。

而在外府佐及州縣正、佐官則盡用孫丕揚當年創造的掣簽法選官。

李戴這吏部尚書實在很憋屈,但他是朝中公認的溫然長者,卻不見有什麽抱怨之詞。

李戴向眾人道了歉意,然後坐定。

但見趙志臯道:“建立儲嗣,崇嚴國本,此乃社稷大計,本輔深以為然……”

趙志臯一開口,眾大臣們就覺得又在老調重彈了。

廷議先議的是,皇長子冊封典禮之事,此事為百官一直催促,不論是哪個內閣大學士,哪個尚書身在其位,都必須所謀之事,同樣他們也是為了將來蔭庇家族。

此時已經入夏,日頭漸漸高升,闕左門下有宮墻遮蔭但燥熱之意不減,眾大臣們陸續飲茶,然後就有吏員上前添茶。

有些官員則擺了擺手,示意不必再添。

趙志臯好容易才將皇長子擇婚,冊封講了一段話,然後露出疲倦之色道:“本輔久恙,不堪操勞,下面由次輔來代本輔主持廷議。”

林延潮稱是。

眾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林延潮身上。

這是林延潮第一次主持廷議,此刻他目光掃過眾人。

眾大臣們都望向自己,神情不一。

這看似最平常的一日,趙志臯似不經意一句話,但敏感的人已是意識到了,宰輔權位已在進行交接。

內閣宰相之間有如仇敵的,也有如師生般講薪盡火傳,大政交由自己身後人,再扶上馬再送上一程。

此刻林延潮有些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一手正從趙志臯手裏接過權柄。

權柄之上,是天下萬民之重!

林延潮身子微微前傾,目視眾人然後道:“商君書有雲,政久持勝術者,必強至王,此為治國經略!……”

宰相無閑語。

僅是這一句‘政久持勝術者,必強至王’已足夠很多官員琢磨一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