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2章 托付(第3/4頁)

“鄒兄請說。”

“平朝鮮之功雖朝廷沒有定論,但士林早已經許之大宗伯,眼下大宗伯可謂負天下眾望。可是如此大功不賞,聖意與執政對大宗伯的態度,鄒某與朝野之士也看得出來。鄒某心中何嘗不為大宗伯不平,故而想助一臂之力啊!”

林延潮嘆道:“鄒兄你的心意,我如何不明白呢?我屢屢推辭,公以為我毫無仁義之心,正如方才說的華歆不允人上船,我何嘗不願為天下老百姓辦一些事呢?”

“我之所推辭,是因為時不在我,朝堂之上似鄒兄這樣反對我主張的官員恐怕不在少數。既然明知道入閣要遭人反對,我又何必徒然為仁義的名聲,幾句請托,而出山為相呢?”

“他人看相位如何如何?但於我今日榮華而言又有何加?倒不如傳道授業,讓天下人能夠明白我的主張,等到如公這樣的官員都能支持我時,我又有什麽不樂意為之?要知道移風易俗難!而行新政變法更是難上加難啊!”

鄒元標聞林延潮之言幾乎落下淚來,他再度起身長長一揖道:“大宗伯之心,可表日月,能得大宗伯這幾句肺腑之言,鄒某真是三生有幸!”

林延潮托起鄒元標道:“鄒公有鄒公主張!林某也有林某主張!王安石在沒有為宰相前,與司馬,歐陽不也是知己嗎?”

鄒元標感慨道:“人生知己難求,能得大宗伯為知己,鄒某無憾了。”

當即鄒元標重新向林延潮拱手作揖,然後大步離去。

林延潮目送鄒元標點了點頭。

鄒元標當夜從離京,返回了東林書院,面對東林書院的眾學生時,他對林延潮不吝嗇褒獎之詞言:“朝廷若用林侯官為相,如此百王之弊可以復起,三代之盛可以徐還!”

以鄒元標當時的聲望,他的這一句話頓時引起了士林轟動。

當時天下讀書人中林延潮聲望雖高,但不少秉持理學正宗的讀書人對林延潮事功變法的政見都有所微詞,甚至大力反對。

現在經理學中領袖人物鄒元標這麽一說,等於代表板古的理學松了口。甚至不少食古不化的官員,這些人中大有反對過張居正變法的,他們聽了鄒元標的話,也不由生出了不如讓林延潮試一試的想法。

此事傳出之後,眾人都以宰相意屬林延潮,但唯獨顧憲成悶悶不樂覺得鄒元標被林延潮的花言巧語給騙了。

不過此非林延潮所知了。

拒絕了天子,又婉言謝絕了鄒元標後,林延潮知自己仕途就要畫一個句號了。

雖說朝鮮那邊還未議定,石星仍是打算著治自己一個臨陣抗旨之罪,但如此民意之下,石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真的給自己找麻煩!

林延潮絲毫沒將兵部最後結論放在心上,從大功到治罪,最後到不賞不罰也就是那回事而已。若石星真的議定大功下來,朝野上下勢必推自己入閣,到時候天子那邊也就難受了。

因此這個局面剛剛好,林延潮讓府內上下這幾日收拾行禮,準備返鄉之事。

最後也不知誰走漏了消息,聞之林延潮決定離京,門生故舊官員是一波又一波的上門來挽留。

方從哲很慌,表示無人主持新民報,他也要與林延潮一起撂挑子了。

蕭良友,葉向高,李廷機等則是為林延潮的待遇憤憤不平。

孫承宗則不發一言,在林延潮面前默默地流了眼淚。

而林用,林器也不舍京中結識的師長同窗,不過因林延潮決定返鄉,他們也不得不隨之離去。

這一日京師下了一點小雨。

林延潮與林淺淺一起出遊,事實上林延潮來京當官這麽多年,其實與林淺淺一起在京師遊玩卻很少。這一日也算離京前陪一陪妻子。

林延潮與林淺淺坐馬車遊遍京師,待玩了大半日,林延潮問林淺淺還要去哪裏。

林淺淺忽然對林延潮道:“紫禁城我還沒去過呢?”

林延潮聞言問道:“紫禁城有什麽好去的?再說每歲元旦你不是入宮朝賀幾位娘娘?”

林淺淺笑道:“那是坐著轎子去的,連轎簾都不許掀開,有什麽意思?”

林延潮點點頭道:“不過我現在不可隨意進宮,賦閑之身進宮恐有結交……”

看著林淺淺嘴巴嘟起,林延潮笑了笑道:“那我們坐馬車到東城墻根下逛一逛!”

林延潮與林淺淺坐馬車至東城墻下,找了一處沒什麽人的地方下了馬車。

仆役給二人撐了雨傘,二人相依看著煙雨之中的紫禁城。

以前上朝時日日來此不過是覺得紫禁城是個皇上住的地方,辦公地點而已,就算京城腳下的百姓見了紫禁城也不覺得稀奇。但對林延潮而言,也許馬上就要離,今日在此看紫禁城卻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