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9章 先天下之憂而憂(第2/2頁)

豐臣秀吉點點頭道:“是的,我願意向你們明國稱臣,但作為臣子的同時,我請求明朝給予我們倭國一個重開勘合貿易的機會,這是我唯一的條件,絲毫不過分吧!至於朝鮮的土地,我可以全部奉還,也可放棄向貴國要求和親打算。”

林材聞言道:“能夠化幹戈為玉帛,這對於兩國百姓都是莫大的好事,作為明國使臣,我十分樂意看到如此。我可以將貴國要求和平的願望轉達給大明的皇帝。”

豐臣秀吉道:“如此就拜托林君了。對了我一件事向問問你,聽說明朝的經略是你的同鄉好友,他是一個怎麽樣的人,我想知道。”

林材反問道:“太閣殿下以為他是怎麽樣的人?”

“他似乎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當初我剛統一六十六國時,他就派出你與陳君來拜訪我。但是我沒有理解他的好意,而是選擇了戰爭。今日一敗塗地,縱也有我的狂妄,也因他過人的智慧。我有一等預感,他似乎很了解我對嗎?”

林材聞言笑了笑:“他啊……還是等太閣奉上降表時再了解吧!”

於是當日豐臣秀吉起草了降表命林材與沈惟敬一起送至明軍大營。

豐臣秀吉親口承認降伏於明朝向明朝稱臣,同時表示放棄對琉球,朝鮮的領土任何需求,承認兩國與倭國一並作為大明藩屬國的地位。最後祈求明朝可以網開一面允許倭國向明朝進貢,同時他願意每年向明朝皇帝獻上大量的金銀。

隨著表文送到明軍大營是五百枚大判金。

這大判金是倭國天正十六年,也就是明朝萬歷十六年時,豐臣秀吉命日本京都後藤德乘鑄造的金幣。

這金幣呈橢圓形,幣面有‘十兩’字樣,以及書有後藤二字花押,以及墨書梧桐花葉形紋章。

這也就是頗為有名的天正大判金,五百枚也是五千兩黃金。

這五百枚大判金當然說是給大明皇帝的饋贈,已經就是納幣稱臣了,足見豐臣秀吉的誠意了。

但也可看出豐臣秀吉對於萬歷皇帝的性格把握蠻準確的,那就是貪財!所以豐臣秀吉也是以金錢開道,想要收買天子。

最後林材從釜山浦返回明國大營。

得知林材從釜山大營返回的消息,明軍這邊是轟動了,林延潮親自在晉州城城外迎接。

遠遠地但見城外,林材手舉著當初離京時天子賜予的節杖,一步一步地行來。

林延潮看清林材當初離京拜別自己時乃是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官員,而今還未至不惑之年,但頭發已是全部花白,望去直如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

林延潮迎了上去,扶住林材的手。

林材見到林延潮時已是泣不成聲,二人面對無聲流淚了一陣。

“宗海,我差一點以為我此生不能再見到你,不能再見到故土,不能再見皇上了!”

林延潮哽咽道:“是我的不是,讓兄置身於倭國,受此天大的委屈!”

林材搖了搖頭道:“哪裏的話,我是擔心不能向你復命,有愧於皇恩!而今我終於回來了,可以與你有個交代了,當初這些人……這些人都是隨我渡海至琉球,再從琉球渡海至倭國的一共二十四人。”

“而今隨我回國的不過九人,其余大多數都染病故於異國他鄉。他們生時都默默無聞,但臨死之前都予以火葬,遺願讓骨灰能葬於故國。而今我總算帶他們回家了!”

林材說完身後九人都是抹淚,他們身上是一人背著一個白壇子。

林延潮聞此向他們長長一揖:“林某愧對你們,無言以明,唯有感激於心。”

這九人相顧不知說什麽,這時一人站出道:“經略大人,範文正嶽陽樓記所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等不為天下百姓之憂而憂,不在天下百姓前出力,又有誰來呢?這不過是我們的本分而已!故不敢受經略大人之禮!”

這些人都是不約而同地避開。

就在與豐臣秀吉獻上降表之際,朝廷的詔令也已是抵達。

朝廷這一次對薊遼戰區的人事進行了大調動。

林延潮,宋應昌被罷回京敘職,郭正域從天津巡撫改任遼東巡撫。

在萬歷二十一年的歲末時,孫鑛,顧養謙先後抵至朝鮮。二人到來之際,即是林延潮,宋應昌交割卸任之事。

林延潮在朝鮮的近一年的差事也即將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