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4章 人情(第2/2頁)

那時東突厥頡利可汗因屢敗於唐軍,所以派執失思力入朝請罪,請求舉國歸附唐朝,並表示願意入朝。

當時唐朝已是接受了東突厥的降伏,李世民還派出鴻臚卿唐儉、將軍安修仁安撫頡利可汗。

但是李靖卻認為東突厥以為唐朝議和,必會放松警惕,於是不經稟告李世民,自己率一萬精騎從白道出兵襲擊東突厥,一戰滅亡了東突厥,並生擒了頡利可汗。

李世民對於李靖之抗命並不介意,反而大加賞賜。

方從哲看了這份稿子,露出了贊許之色,再看了一眼但見上面稿子是由翰林檢討周如砥所書。

周如砥是萬歷十七年進士,也是林延潮的門生。

方從哲欣然將稿子放在一旁,然後對外道:“去請周編輯來一趟。”

不久周如砥抵至,方從哲笑著道:“這幾日報館裏不少人來找我,唯獨你不來,默不作聲寫了這稿子此乃何意?”

周如砥道:“回稟主編,正是稿子上的意思。”

方從哲點點頭道:“好。你可以回去了。”

周如砥一愕,然後起身走到門前時突然停步道:“主編,眼下朝堂上下輿論多不利於經略,晚生寫此稿也是想略盡綿薄之力。”

“哦?”方從哲道,“你忘了經略當初創立此報時所言的話嗎?一在於求真,二在於不偏不倚。若是我在新民報上為經略說話,豈非有黨護之嫌?如此是幫上忙嗎?”

周如砥道:“主編難道忘了,正是因為有經略在朝主持,新民報才能不偏不倚地發聲,難道真為了不偏不倚而失去不偏不倚嗎?”

方從哲點點頭道:“你這話有些道理。”

周如砥道:“這幾日不少編輯都說主編不作為,然而周某則不這麽認為,新民報辦報到今日可謂家業不小,主編經營到這個地步上,而不願意卷入此事可以算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又不是故意偏幫什麽,而是就此說出應說出的話而已。若是連發聲都不能,又何談不偏不倚呢?”

方從哲則道:“你以為我愛惜羽毛,這才不敢仗義執言嗎?其實眼下朝堂上事態不明,越在這時候越不可輕舉妄動,動了反而貿然將自己搭上,或者授人以把柄。所以不為而是為了為,但不為也不是絲毫不為。”

周如礪走後,方從哲於房內默默琢磨,現在鐘羽正已從吏部都給事中調任,孫承宗為皇長子講官不可輕易卷入此事,郭正域又遠在天津,朝中對此事能說的上話的也唯有自己了。

可是新民報雖在士林間有所聲望,但這個頭不可以由自己來起,朝堂上必須由足夠有分量的大員為林延潮說話,然後自己再隨之造勢,然後朝堂上自然有人上疏為林延潮說話。

方從哲看向桌上那篇稿子心道,就拿他來投石問路好了。

次日新民報以李靖破東突厥事發文,正好寫在文中一處。

文淵閣內,三輔張位道:“自晉州奏捷以來,石東明彈劾林侯官,滿朝上皆懾於石東明的威勢,無人敢發聲。現在新民報以李靖破東突厥之事舉例,你看以後會不會引得滿朝上疏呢?”

心腹道:“天子最恨結黨,若是有官員這時候上疏維護林侯官反是不利。”

“有這個道理,”張位道,“近日林侯官寫信與我言,初步可與朝鮮達成屯兵義洲之事,將功勞全推於當年我的運籌之功。說來當初我與林侯官也不過聊了幾句,他出鎮朝鮮時,曾與我說過此事。我雖認為此事不太能成,但也支持了他。”

“但是現在此事真叫林侯官辦成了,若真是能在朝鮮重新設鎮,重設鐵嶺衛於朝鮮,並雇遼民屯墾,此不亞於開疆擴土,最妙的是此事還是朝鮮提出。如此足可為曠世武功,我也能因此名垂青史。”

心腹道:“這一次是林侯官與石東明相爭,內閣之前不表態,是不願介入兵臣與禮臣之爭,但現在既是林侯官想得如此周到,主動給老爺獻上如此大禮,那麽我們也不能不納啊!”

張位微微笑著道:“誒,不是給老夫獻上大禮,而是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只要此事能辦妥,吾縱然開罪石東明又如何?你回頭就授意幾位科臣聯名為林侯官說話吧,還能賣一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