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4章 推舉(第2/3頁)

田義心底大罵,但懼於王錫爵的威勢,面上卻只能道:“老先生教訓的是。”

王錫爵見田義認了錯,也就過去了,哪知卻給他懷恨在心。

不多時,王錫爵即入乾清宮面聖。

天子依舊是坐在一張大軟椅上,這時候已是有了幾分秋寒,但天子仍是覺得很熱,貪涼穿著一件薄衫。

王錫爵見此眉頭一皺。

問過安後,天子道:“朕讀報紙,見其中有言‘敵酋見內外兵勢大集,已是遁歸,王京鹹境十三郡已是收復’之事,報紙上娓娓道來,仿佛如筆者親見,可謂令人身臨其境。”

王錫爵道:“先有平壤大捷,後有收復王京,一前一後說來民心振奮,天下臣民經此無不盛贊陛下聖明天縱,文治武功!”

天子微微笑道:“那也是三軍用命,宋應昌調度得力,李如松用兵可比韓信,至於兵部尚書石星運籌帷幄於千裏之外,先生看如何賞賜這三人?”

王錫爵道:“陛下,平壤之捷,寧夏之功剛賞過,不易再行封賜,溫旨勉勵一番,等班師回朝再行賞過大功,如此既顯天家恩典,也可免生驕志。”

王錫爵這話極得天子心意,天子欣然道:“正是如此,驕兵必敗。不過李如松,宋應昌二人真乃用事之臣,實在出乎朕的意料!”

王錫爵道:“老臣也是深感欣慰,之前朝野風傳二人不和,但能收復王京可見二人還是以大局為重的。今日朝鮮國主李昖也送上國書感激吾朝天子復國之恩,老臣以命將之刊在明日的皇明時報上,以讓天下臣民皆能知曉!”

天子聞言頓時大悅。

王錫爵與天子都是默契地從頭到尾不提林延潮一字。

王錫爵順勢道:“皇上聖齡方茂,氣體充沛,正是喜涼惡熱之時,衣襟少禦,坐臥當風,則易寒氣外侵成疾。臣請皇上保重龍體!”

天子正是高興的時候,聽王錫爵這麽一說欣然道:“先生說得是。來人,給朕披件衣裳。”

王錫爵道:“陛下從諫如流,此乃國家之幸,社稷之福啊。”

天子笑著道:“也就王先生說得,朕方能從善如流,外面那些言官議論,朕實在懶得去聽。”

王錫爵正色道:“陛下,老臣有一言不得不講,但凡有聽言之弊往往不問其所言之事,而先揣其所以言之心,如此言者愈輕愈賤。”

天子聽王錫爵之言,不由想去林延潮給他說魏征的典故,當時也是這樣的話。天子不由道:“王先生所言極是,但怎奈何言官激言。其實天下之事,朕心中豈有不明的。但是朕看來事不講自明,愈講愈不明,不爭自定,愈爭愈不定!故而”

王錫爵當即道:“陛下天聰聖明,不出戶即見天下。但當今朝堂上下以忤上為高,上以反詰為恥,上下相激,如此如何能成事?”

“還請先生賜教。”

“老臣不敢,老臣以為而今政事不修,紀綱不振,皆始於此。但今習尚已成,積重難返,陛下聽言臣議論,既不可激之過煩,也不可防之如川,莫如導其言使之一。當初倡議報紙之事即好,老臣以為可以引言導之,消除陛下與百官之間的隔閡。”

天子點頭道:“先生真是老成謀國。但朕以為僅有報紙一途,不足以消言官之爭啊!”

王錫爵又道:“陛下,江公望曾言,有對則爭興。爭興則黨復立矣。今日聖明天子在朝,雖不至於有黨禍。但朝堂上黨爭已成。朝中議論為兩端,致成左右之袒,此以彼為邪,彼以此為邪,這一彼一此,難免有一勝一負。如此朝廷只得一半人才之用。若使之持之兩端,長此以往必然是兩敗俱傷,不僅人才盡壞,國體大傷,此臣之所憂也。”

天子道:“朕明白先生是因吏部尚書空懸之事而委屈,但既是陳有年不願出任,另擇賢明就是,不能讓天下都等著他一個人吧!”

王錫爵道:“吏部尚書之事老臣正要與陛下辯明。當初廷推前,吏部擬用左都禦史李世達,刑部尚書孫丕楊為正推,禮部尚書羅萬化,兵部尚書石星為陪推。”

“當時三位閣臣的意思,邊疆任重,兵部多事,故而石星不可推,於是吏部提出將石星改易為吏部左侍郎陳有年,當時次輔趙志臯有言,正推二人都是陜西人,陪推二人都是浙江紹興府人,似妥未妥,不如沿用原議。當時吏部沒說什麽,次日,吏部文選郎顧憲成與六科齊至,陳言改陪推為陳有年與石星。”

“老夫問為何羅萬化不可,顧憲成答日,翰林為宰冢擅專權,並以高拱故事。時次輔趙志臯言曰,翰林為宰冢者如高拱,確有專擅威福之例,但也有如郭樸,嚴訥極稱公謹,怎能一概而論。”

“時推羅萬化時乃吏部部意,而非出自閣意,然而吏部自改其說,宰冢之位竟成兒戲。臣質問之下,吏部推說是司官許弘綱,朱爵之意,但就其根本在於文選司郎中顧憲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