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8章 離間(第2/4頁)

七,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這七條之中,除了二,三,六三條,其他都有很大問題。特別是第一條和親,明朝有和親的先例嗎?從來沒有。

沈惟敬想了想道:“沈某以為在封貢之事!倭將小西多次提及,這一次征朝興兵是因我大明許朝鮮貢,而不許倭國貢,而且還以俺答封貢事舉例,言封貢並非難事。”

林延潮搖了搖頭,內閣給自己的意思的是許封不許貢。

就是我大明可以冊封你豐臣秀吉為國王,但是朝貢之事免提。

林延潮點點頭道:“那就以此為條件,除了封貢事外,我一律不許你答允倭國。你看如何?”

沈惟敬皺眉道:“啟稟經略,卑職以為倭人圖利也,此次出兵若不得實利,決不肯退兵。若是將朝鮮八道拿之割讓一二,其議和的把握會大得多。”

林延潮道:“你以為朝鮮會答允嗎?”

“朝鮮國弱,仰息於我大明,以倭軍脅迫之,容不得他不答允。”沈惟敬出聲道。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並非這個道理,若我要你以封貢為條件,再行一趟至倭寇大營議和如何?”

沈惟敬聞言默然片刻,然後笑道:“卑職願為經略效死!”

林延潮看沈惟敬絲毫不擔心自己的處境,不由深感佩服。

明史朝鮮史日本史上對於石星,沈惟敬二人評價不同。

對石星被下獄,明史與眾官員們對他多是惋惜之詞,朝鮮更是為石星喊冤,普遍認為他是受沈惟敬之欺。

至於沈惟敬,中朝史書上多是一並齊罵,唯獨日本人對他評價很高。

那麽到底是要如何看這二人呢?

萬歷二十五年,萬歷第二次援朝戰爭時,參軍李應試曾問明軍統帥薊遼總督邢玠,廟廷主畫雲何?意思就是朝廷到底是如何打算的?

邢玠對他說,陽戰陰和,陽剿暗撫,政府八字秘畫,勿泄也!

由此可見明朝對倭戰略,那就是既要保住藩國朝鮮,也要極力避免戰爭擴大化,盡早與倭國議和。原因是明朝國庫空虛,若深陷朝鮮戰事,會消耗大量國力。

為什麽邢玠對李應試說勿泄,因為朝鮮會反對的。

再說回朝鮮戰略,倭國入侵燒殺搶掠,全國上下深受其害,從官員到百姓對於倭國一定要打到底的,一直到將倭寇全部趕出朝鮮為止。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石星因議和失敗而被萬歷論死,天子責怪他議和欺上瞞下不說,第二次援朝戰爭又要消耗明朝大量國力。

而沈惟敬議和被朝鮮人罵,議和沒有成功被朝廷罵,唯獨倭國上下一致於感激沈大忽悠為東亞和平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所以說萬歷援朝戰爭對於明朝而言雖說贏了,但除了得到朝鮮的感謝外,國力大損,無力再經營遼東,只有進行戰略收縮(放棄寬甸六堡)。

對於日本而言,也是消耗了大量關西大名的勢力,間接導致了豐臣政權的垮台。

而身為經略的林延潮,當然第一事也是維護明國的利益。這也是為什麽當初王錫爵到林延潮府上請他出山的緣故。

碧蹄館之戰後,朝廷的戰略方針從原先一戰而克,改為了保住平壤之戰勝果的前提下,達成與倭國議和的協議,這就是王錫爵選擇林延潮的原因。

所以並非是林延潮主張封貢改變了王錫爵的主意,也不完全是請林延潮說動梅家從海上運糧,而是王錫爵決定議和,所以選擇了當初主張封貢的林延潮來貫徹內閣的主張。

因此林延潮讓李如松不可出兵的原因也在於此,並非是他不相信李如松,而是因為打贏了固然是好,萬一是輸了那麽於議和談判的條件肯定是不利。

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軍事一定要服從於外交策略,戰爭是為國家人民爭取最大的利益!

所以在談判之前,一定要盡量減小變數,談不攏了咱們再打!以林延潮估計沒談個好幾輪,肯定是談不攏。

沈惟敬奉林延潮之命第三次出使王京。與他同行的還有謝用梓,徐一貫,這二人是宋應昌的幕僚,作為監視之用,為了出使二人也混了個參將的頭銜。

而沈惟敬則是以遊擊將軍的身份出使。

此外還有沈惟敬的家仆沈嘉旺,此人與沈惟敬同鄉,當初被倭寇俘虜了十幾年然後逃回中國,不僅說得一口倭話,對倭國之事十分了解。沈惟敬正是通過結識他,才成為明朝上下唯一的‘日本通’。沈惟敬出使平壤時,正是此人孤身進入倭軍先行稟告,然後沈惟敬才進入倭軍,此人將充任通譯之職。

當然林延潮也派了心腹吳幼禮通往,也給他加了參將頭銜。

於是這五人就組成了第三次出使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