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4章 碧蹄館(第2/4頁)

申時行下野後這一年半來,林延潮與申時行書信倒是一直沒有中斷。

之前申時行老師董份出事,在地方差點鬧成民變,申時行要林延潮在朝堂上敷衍一二。林延潮看在申時行,董嗣成面子也唯有違背原則替董份說了幾句話。林延潮肯違背原則出手經此一事後,申時行倒是很高興,於朝堂上的事對林延潮多有提點指教,師生二人書信往來更加頻繁。

不過林延潮也是深感人走茶涼的道理,這幾年朝堂上之前依附申時行的官員罷官的罷官,改換門庭的改換門庭,還有一次徐泰時,楊文舉的事也是如此。

徐泰時之前與林延潮交情很不錯,這一次自己卻沒有出面保他,對此林延潮不免愧疚。

不過對於之前的申時行私人,確實很多名聲都不太好。申時行走後,林延潮本有意繼承過來,但是最後經深思熟慮後除了胡汝寧等部分,其他人都還是算了。

其中既有愛惜羽毛的意思,也有些人自己不太指得動。

現在王錫爵在朝,連在鄉當初被申時行一起提名為儲備宰相的朱賡,沈一貫,也是寧可家裏蹲,而不謀求復出。

林延潮深知眾人都在等,王錫爵不走這些人是不會回朝堂上的。

當然申時行,朱賡也有勸林延潮在這個時候避一避深得帝心的王錫爵,索性回家養望一段時日,等以後再東山再起。

林延潮卻遲遲沒有回答,而就在這個時候,朝鮮方面傳來明軍的消息。

原來在一月二十六日時,明軍與倭寇在碧蹄館激戰。

明軍自收復平壤後,二十日又收復開城,然後於二十六日抵至王京附近。

明軍行動迅速,也是遵照之前天子聖旨。

一來明軍這一次入朝只有攜帶五十日的兵糧。

二來天子及石星都認為平壤大捷後,倭軍已無余力,這時候應乘大勝之勢收復三京,盡快解決朝鮮戰事。

明軍以輕騎先行大約兵馬在五六千人,而王京的倭軍自平壤戰敗後各方退了下來以收縮防線,兵力達到了四萬以上。

明軍當時有大勝之勢,而這邊倭軍因平壤之敗泄憤屠殺了王京幾萬軍民。朝鮮上下十分憤怒,朝鮮軍民又急於收復三都,加上誤得消息‘王畿已空’,所以君臣上下是一個勁的催促李如松出兵。

於是李如松率軍出擊,但冒進的明軍前鋒在碧蹄館中伏,然後李如松率後隊精騎趕來救援與倭軍大戰。

李如松到達戰場,發覺倭寇並非之前朝鮮所言的殘兵敗將,烏合之眾(當時倭軍前鋒是號稱三千抵一萬的立花宗茂部),而且人數也不是只有朝鮮方面所稟告的數千殘余而是數萬之眾。李如松深覺上當,但前部中伏只能勉強作戰。

雙方一番激戰,倭軍人數雖多卻沒有奈何明軍,最後李如松率軍突圍而去。

此戰之後,李如松以一敵十打了個平手,故而有理由向朝廷報捷,但是報捷同時也說了自己現在的難處,請求朝廷添兵。

而經略宋應昌也是奏稱朝廷,言兵力單弱糧草不敷,懇請朝廷早做方案。

林延潮看完朝鮮的戰報後,卻沒說什麽,而是向左右問起王錫爵這幾日在做什麽?後林延潮得知王錫爵這一段很忙,一連數疏的向天子請求讓皇長子出閣讀書。

林延潮明白王錫爵看來已是聽從了自己的建議,國本不立這宰相當得不穩。

而此刻文淵閣裏,兵部尚書石星正在王錫爵的值房大聲陳詞。

“元輔,眼下朝鮮我軍情勢危急,還請你速速添兵啊!”

王錫爵看向石星道:“之前平壤不是殲敵數萬?怎麽到了王京居然又有數萬倭寇?到底是前面在虛報,還是後面在虛報?”

石星擦汗道:“前後都不是虛報,兵部從朝鮮之前各方所得消息,本以為倭軍最多不超過十萬之眾,平壤一役已是盡殲敵精銳,但以碧蹄館以及近日的戰報來看,倭軍起碼有二三十萬之眾。”

“二三十萬?”王錫爵有些懷疑,“若依出兵一半,留守一半而論,豈非有五六十萬之眾,這彈丸之地也有這麽多的兵馬?”

石星有些難為情,他也不認為是真的,但事實擺在眼前只能道:“雖不敢置信,但確實如此。”

“但是碧蹄館之役不是勝了嗎?為何又要添兵?”

石星道:“殺敵一萬自損三千,這一次出兵我軍說是四萬五千余眾,但入朝者不過三萬六千之數,平壤傷亡三千,碧蹄館又傷亡一千五六,加上入朝後害病的,可戰之卒已不足三萬。何況此役李如松所部五六千騎兵人數雖少,但都是精騎,其中不少都是跟隨李家征戰多年的家丁。”

王錫爵聞言坐下道:“你既說前方軍糧已是不濟,若再添兵這多出來軍糧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