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章 經世(第2/2頁)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思索著該怎麽說。思索之際林延潮順手往宋應昌面前茶盅一指。宋應昌欠身謝過捧起茶盅呷了一口。

宋應昌恢復端坐後,林延潮問道:“那我就姑且問一問經略這一次援朝,準備將行轅設在何處?”

宋應昌聞言略一思索,當即道:“宋某身為經略當然是隨軍入朝。”

林延潮搖了搖頭道:“如此就錯了。”

“願聞林公高見。”宋應昌虛心請教。

林延潮道:“朝廷既讓你為經略,必另設一總兵官為文武之道,這個總兵官的人選雖還未定,但我探聽石大司馬的口風,應該是意許現在提督陜西總兵官,正在準備前往寧夏平定叛亂的大將李如松。”

“李如松曾任山西總兵時就與當時巡撫不和,不願受文臣節制,此前車可鑒啊!若他這一次再平定寧夏之亂,肯定是氣盛一時。經略與總兵官一起入朝,可想過如何相處呢?”

說到這裏,宋應昌點點頭道:“林公考慮真是周全。”

林延潮見宋應昌如此虛心十分欣慰,於是繼續道:“依林某之見,李總兵乃當世名將,援朝之事經略可以多倚重於他,該放權則放權。其實經略之職除了節制諸將,還有調度軍糧,協調於朝廷,我以為這二事才是經略的成敗所在。”

宋應昌恍然道:“原來如此,那麽林公的意思是勸宋某將行轅設在遼東,而不入朝了。”

林延潮點點頭道:“不入朝,經略仍可以遙控戰事,據林某所知,倭寇這一次兵力頗盛有十幾萬之數,而且火器犀利,故而能夠一戰成功當然是最好,但若是相持,經略當保障糧道,可是據林某所知朝鮮北部多山,不說從陸上難以運輸,就是以遼東現在軍糧儲備,就是一時也不足支撐大軍在朝鮮駐紮啊!”

“更重要是在朝廷眼底,經略之權更重於總督,不說官員,恐怕聖上也未必如此放心將大權相授。經略若身在後方,朝廷有什麽風吹草動,都可以立即反應。但要是入朝,難免消息閉塞,若有所遲緩則會誤了大事。”

宋應昌當即明白林延潮的意思,對方讓自己行轅不要深入朝鮮,而是靠近京師的地方,意在維系與朝廷高層關系。

現在朝廷不能完全信任你,認為你資淺權重,那麽你就應當事事多請示,少自作主張,臨機決斷,這才林延潮教給他不讓後院起火的法子。

宋應昌聞言起身深深一揖道:“宋某謝過林公指點!”

林延潮笑了笑示意對方坐下。

宋應昌嘆道:“林公,其實宋某之前也想過,萬一前方戰況不明,宋某可以暫時將行轅設在遼陽,若更不利則設在山海關。但是宋某卻沒有想到保障糧道上,哦,方才這麽說讓林公見笑了。”

林延潮反而道:“未慮勝先慮敗,此乃名將之舉。”

宋應昌道:“不敢當,幸虧這一次來請教林公。林公倡議在登萊設糧倉,將來以海運濟之,如此入朝我軍糧道可以保障了。宋某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將行轅設在登萊?”

林延潮道:“不必如此,經略盡管先將行轅設在遼東就是,至於登萊暫派一名心腹打理就好,若用到海漕時,經略再移駐登萊,如此山東軍政之權也在經略之手了。”

宋應昌聞言露出佩服至極的神色。

宋應昌當即道:“這一次援朝兵部撥三名贊畫於宋某,不知林公可有什麽合適人選可以推薦給宋某。”

讓林延潮派贊畫給他,也就是方便二人消息往來,同時也是分功之意。

林延潮想自己門下何人可以勝任,於是道:“員外郎於仕廉,不知經略可否記得?”

宋應昌笑著道:“此吾同鄉也。”

林延潮道:“此人有協調之才,故向宋兄薦之。”

宋應昌當然是欣然答允了。

不久宋應昌從林府告辭。

左右隨從見宋應昌來時滿臉憂容,去時卻是神采奕奕,不由都是奇怪。

當即師爺上前道:“東翁心事已了。”

宋應昌撫須感慨道:“全仰仗大宗伯替我出謀劃策,否則此去朝鮮怕是不能生還了。”

師爺問道:“哦?大宗伯替東翁出謀劃策,自己沒有私心嗎?”

宋應昌答道:“當然有,但林侯官喜用權術不是為了私己,而是為了經世,如此又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