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 衣缽(第2/2頁)

除了馮琦,許孚遠,管志道兩位大儒都還沒到,倒是林延潮的學生們坐在堂上,眾人一起聊天,很是熱鬧。

“請當代名儒於報紙上論戰,此舉可謂一開先河,連我也沒想到,中涵這一招可謂別出心裁。”

聽聞林延潮的誇獎,方從哲起身道:“慚愧慚愧,這也並非是晚生一人主意,多虧進卿,爾張出謀劃策才是。”

“不敢。”葉向高,李廷機是推辭。

眾人相互謙讓了好一陣。

林延潮拿起茶盅呷了一口,清了清嗓子。眾人知林延潮有話要說,同時停下聊天靜聽林延潮之語。

林延潮放下茶盅道:“今日廷議,元輔王山陰與我道荀子復祀之事持續已久,朝野上下是議論滔滔,官員百姓也有不少反對之事。”

眾人都是屏住了呼吸。

林延潮道:“我今日回來就是問問你們,既然事情到了這一步,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都沒有對錯之分,為了不讓士子間發生分歧,繼續爭執下去。故而我打算退一步,將荀子復祀之事暫且擱置,你們以為如何?”

眾人聞言紛紛欲言又止,言下之意很明顯。

唯獨葉向高道:“吾以為既是爭論已經展開,那麽現在停止恰到好處,無需為此爭一城一地的得失。”

方從哲深以為然道:“正如進卿所言,荀子復祀之事已令更多的讀書人站在我們這一邊,至於復祀之事,不操切一時。”

眾人聽二人一說,這才明白林延潮的用意。

當然林延潮拋出這話是考較眾人的意思,但對眾人而言只是感到有些惋惜。

袁宗道感嘆道:“想當初顧叔時與管東溟論戰之時,京城裏大街小巷中都是等著排隊買報紙的讀書人。每當報肆售報之時,就是無數讀書人上來搶購,堪稱為京城一景。以後怕是沒有這景象了吧!”

一旁於玉立道:“雖說難見此景,但我聽聞因為新民報供不應求,令新民報報社不得不加班加點趕印報紙,這報紙發行越多,成本就越低,故而翰林院是賺得盆滿缽滿,中涵兄不知是不是有此事啊?”

方從哲笑而不答。

鐘羽正繼續道:“不僅如此,我在吏科可是時常聽說中涵兄的名字,聽聞他將新民報辦得是井井有條,因此博得了一個能臣的名聲。”

於玉立道:“我亦有聽說。”

方從哲坐不住了起身道:“兩位謬贊了,愧不敢當,愧不敢當。”

陶望齡也來打趣道:“何來謬贊之說,我來揭個底,前幾日離冬至好一段日子呢,翰林院裏每名翰林,庶常人手都發了兩件過冬的冬衣,一件新作的官袍,此外還有五六斤重的鮮活魚,以及江西芽茶,白糖蜜蜂,幹果蜜餞等等更不知多少。”

於玉立笑道:“誰料想不到,以往被稱為窮翰林的翰林院,居然都過上了好日子。這可令咱們京裏各部寺的官員是要羨慕好一陣了。”

眾人都是笑了。

袁宗道也是繼續八卦道:“何止如此,聽聞此事都驚動了天子,親自向左右打聽起新民報一年收入幾何來!此事傳到了翰林院,上下都是一陣緊張,掌院學士還親自吩咐中涵兄以後低調行事,切記財不露白的道理。”

說到這裏,眾人都是一陣大笑。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方從哲確實有才幹。想到這裏他又看了一眼孫承宗,但見他臉上倒有幾分失落。其實自上一次孫承宗因袁可立之事向自己進言後,林延潮即已轉而大力栽培方從哲,葉向高二人,有些冷落孫承宗。

以明朝官場高層頻繁之變動,林延潮可沒想過自己能一直於官場上屹立不倒。

故而他一直從翰林院裏尋能繼自己衣缽傳人,原來他本以為會是孫承宗,但現在方從哲,葉向高,甚至李廷機,馮琦也是他考慮在內的。

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正如申時行當年著力栽培的心腹其實是朱賡,沈一貫,下來才是他林延潮。

自己一來資歷不如二人,二來也有些不太聽話。

正想到這裏時,陳濟川通報說許孚遠,管志道一起到了。

林延潮當即帶著弟子們出門相迎。

許孚遠是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浙江德清人,現任陜西提學副使。

管志道是隆慶五年進士,南直隸太倉人,曾官任廣西按察副使,現在沒有做官,到處講學。

以他們的官位而言,林延潮是不會出門相迎,此舉是尊重他們在大儒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