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章 文章和爭執(第2/2頁)

葉向高,方叢哲對視一眼都是心道,論及把握時機,此人真是算得恰到好處啊。佩服,佩服啊!

而在京城一處書院裏。

讀書人們也是追著師長,請教這篇文章。

這名師長乃飽學鴻儒,當即笑了笑道:“也好,那麽我等今日不教經史,就教大家讀一讀這‘論荀子’。”

“諸位看這一句‘禮非從天降,非從地出也,而出自於人情’。”

“這話大宗伯以前的文章裏常有所載,其實這也並非他所言,而是張永嘉張璁,當年大禮儀時他就以此言得到世宗皇帝的贊賞。”

“今日用這話來就是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破那句非天子不議禮,若是天子不能議禮,那麽張永嘉之言何用?”

“這一句是,臣身為禮臣,奉聖命部議此事……聞知昔漢高帝,英主也,刻銷印章,天下不以之戲玩。宋趙普,賢相也,綴補奏章,人主不以為瑣屑。漢高帝,宋太祖在前,何言有傷聖明?”

“這句話裏舉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漢高祖劉邦,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

“劉邦當年刻好印章,準備命人分封六國諸侯,但張良勸諫劉邦,你手下都是六國之士幫你來打天下,若是你分封六國諸侯,這些人馬上就離開你跟從故主,誰來跟從你。劉邦納諫作罷。”

“還有就是趙匡胤與宰相趙普,宰相趙普屢次向推薦趙匡胤某人,趙匡胤不肯,最後把趙普推薦此人的奏章撕碎了丟在地上。趙普把撕碎的奏章帶回家綴補好後,過了幾日又向趙匡胤推薦,最後趙匡胤不得不接受了趙普的意見。”

“譬如漢高祖,趙匡胤這樣的明主,都能更改聖命,可知聖人無我之意,又何來有傷聖明呢?”

聽了老儒一言,下面的儒童們紛紛點頭。

老儒笑了笑繼續講了下去……

夜幕降臨,結束了一日操勞的林延潮,回到府裏書房。

聽了陳濟川,天理報一出,反響確實不錯。但是同樣的遭到了很多的批評,他們批評都在對荀子的性惡論,認為林延潮不能為荀子辯護。

林延潮聞之有些欣慰,他想起若是後人將荀子與亞當斯密二人的著作一起來讀,就會發現有很多共同之處。

兩位東西哲人都認為人性有惡的一面。

荀子認為,當以禮導欲。但義在禮先,保利棄義,謂之至賊。

亞當斯密認為利己不害他,則無妨,反而利己能促進於利他。

同時荀子提倡社會分工,他主張人能群,在於能分,人不能無群,群不能無分。不過荀子之分,更近於階層的意思,故而‘群則無分則爭’,因此必須以禮維護,同時分也可人盡其才,最後‘農農,士士,工工,商商’。

而分工這一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說的也清楚了,分工可以促進社會的發展,經濟的增長。

當時荀子與亞當斯密都面臨一個問題,世俗總是用道德的制高點來極力譴責財富的積累,商業的發展。

只是亞當斯認為適度的利己,最終會造成利他。比如商販將商品給百姓,並非是為了作善事,而為了將商品換作了金錢利己罷了,而長久的利他一定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最後亞當斯密成為經濟政治學的鼻祖。

而荀子呢?到了明朝甚至連陪祀的地位,也被取消。

而林學的主張是利人利己是為義,愛人愛己是為仁,這與荀子,亞當斯密的理論都有共通的地方,所以故而恢復荀子的道統十分必要。

只要能站在千百年來的義利之辯的理論制高點,如此將來的改革變法就有了理論鋪墊。

當初辭官在鄉時,林延潮讀菜根譚裏‘善啟迪人心者,當因其所明而漸通之,毋強開其所閉;善移風化者,當因其所易而漸及之,毋輕矯其所難’深有所感。

一切變法,移風易俗都必須從教化人心而起,教化人心不是徒然說教,變法當從易到難而不是一下子動大刀子。這與林延潮決定從下至上,水到渠成的變法,可謂不謀而合。

所以荀子陪祀之事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過這一次朝野間的辯論,林延潮將自己政治主張通過輿論進一步的宣傳。若是先變法再宣傳,則成為說教,讀書人百姓不但聽不進去,而且還有反效果。

現在因此事引起了爭執,早在他意料之中,這才是林延潮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