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5章 輿論熱點(第2/2頁)

林延潮洋洋灑灑寫了幾千字,心底激蕩不能平,信到最末他不由想起嚴復的天演論。

又補了一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這句話林延潮猶豫了很久要不要寫。

這話放在動物身上,好比氣候變冷,更強壯耐寒才會活下來,這是沒錯。

但放在人上?怎麽能輕易說一個人有用沒用?

古時身強力壯者為尊,但後來贏弱書生也可為官。

再如殘疾人,再如窮人,也用適者生存?

殘疾人中有霍金,窮人雖窮,卻更有改變現狀的迫切願望,一旦遇到機遇也會翻身。

盛世百年讓大大夫們缺乏憂患意識,從上到下只想著如何搞平衡,這樣沉睡的雄獅不抽幾個鞭子是決計醒不來的。

所以這句話正確也不正確一樣,放在當下還是正確。林延潮盡管知道此言爭議很大,但仍是寫在給鄒元標的信中。

二人都是同意將書信示於學生,所以書信內容由門下的討論,傳播了出去。

在萬歷十九年這個年份,在明帝國的東方,豐臣秀吉已是矢志討伐朝鮮。

朝鮮國雖有聽到風聲,但國內官員上下仍是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西北的順義王,海西蒙古各部正與鄭洛的大軍對峙,副總兵哱拜增援時見平叛明軍軍容不過如此,不由生輕中國之心。

播州的楊應龍暫時臣服,內心卻對大明更加不滿。

而在帝國的內部,老百姓們剛剛從前兩年的大旱裏緩過來,但還未來得及歇一口氣。

大明天子萬歷皇帝憂心於國本之事,想著如何拖一年是一年。

至於宰相申時行這邊考慮著致仕之事,那邊朝野上下卻是飛語不斷。

然而經過京師與無錫的書信往來,林延潮與鄒元標兩位朝野上下最負盛名的通儒間對話,在當今官員士子之間激起了熱烈的反響。

身為禮部尚書,又有敢言之名,林延潮的兩封書信可謂令人耳目一新,令天下的讀書人對於事功學派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鄒元標的犀利的言辭,也是毫不遜色。

天下讀書人圍繞著有明治善治,約禮約法,慎刑繁禮,特別是那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進行激烈的討論。

從興辦義學,再到開辦報社,然後事功學派的復興,以及在讀書人圈子裏流傳,還有科舉的側重,最後是林延潮禮部尚書的身份。

這些合在一起在讀書人中漸漸興起了談論實學的風氣,不少有識之士目光轉向經濟民生,而不再是專注於經義禮法之上,這一場朝野上下辯論,就在大明朝這內憂外患的環境下貫穿了整個萬歷十九年。

林延潮有些欣慰,自己這麽多年的努力,總算有些成果,雖說成功尚遠,但是孕育的土壤已是開始松動了。

林延潮尚未如何推波助瀾時,哪知他的學生們更是幹了一件,所有人沒有想到的事。

在翰林院的新民報上,方從哲自作主張將林延潮與鄒元標二人的書信辯論直接在報上刊發,並以翰林院的立場在二人的辯論後面發表社論。

林延潮知道頓時心疼,深覺得錯過了一個機會。

這要是放在天理報上刊發,以鄒元標與自己的名人效應,對於天理報的銷量而言,肯定是一個井噴。但是想想也是算了,畢竟在禮部的報紙上登禮部尚書的文章總是不好。

但不得不說方從哲身為新民報的主編,在把握輿論熱點爆點上確實幹得漂亮。他利用自己是林延潮的學生的身份,搞到了第一手資料,並加以利用。

新民報定位就是面向讀書人層面並走大眾路線,不怕別人說自己媚俗,也不怕別人笑話層次低,但在娛樂之余在時政的評論上還是相對公正客觀,選題上側重於經濟民生,並盡量解釋得通俗化,不是動則以經義糊弄人。

故而新民報的成功自然有他的道理,這數刊登載林延潮與鄒元標的辯論,以及持中的社論,一下子讓新民報的銷售突破了萬份。

與鄒元標辯論之時,林延潮也沒有閑著。

工科左給事中薛三才上疏朝廷,言現任兵部尚書王一鄂正在患病,應將封貢之權還給禮部,同時會同館仍歸於禮部管轄,以免耽誤國事。

吏科右給事李沂上疏附和。

眾所周知,這薛三才,李沂二人都是萬歷十四年庶吉士,林延潮不僅是他們的恩師,也是他們為庶常的教習師。

上疏之後,申時行與許國通氣後,決定如奏將事權還給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