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8章 教書匠(第2/2頁)

話音落下。

林延潮朗聲道:“臣林延潮領旨謝恩!”

宋應昌面容如冰雪初融,將聖旨交給林延潮後,一邊攙扶一邊恭敬地道:“大宗伯,地上涼,快請起吧!”

林延潮起身後,其余官員方才起身。

林延潮手捧聖旨交給了已聞聲趕來的陳濟川,然後回首望向堂內堂外,眾官員們觸之他的視線都是紛紛避開,然後垂下頭去。

不僅他們,方才宣旨的宋應昌,以及費堯年,陸萬垓此刻態度越發恭敬,垂首靜氣立在一旁。

聖旨宣過之後,滿堂之上,因在新任禮部尚書的威嚴下,眾人沒有人敢說話。

同時眾官員們也是心想林延潮而今晉位大九卿,與此之際當說出什麽垂世之言呢?

也有人心想林延潮之前主動辭官,而今天子加封禮部尚書就著急著出山,是不是應該說些什麽解釋自白的話,來表現自己不是那麽急切於功名呢?

但見林延潮出聲道:“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林某年少時常讀此詩。而林某生逢盛世,蒙天子隆恩簡拔於寒微之間,今日既惜哉稼軒先生,亦應幸甚得遇明君。自古隱士,處則為遠志,出則為小草。但縱然小草難堪造就,也懷松柏之志,此言即為林某心聲。”

但見林延潮寥寥數語後,卻沒有繼續說下去,而是主動來到宋應昌面前。

宋應昌以為林延潮要對自己說什麽,正要行官場之禮然後說些祝賀的話。

卻見林延潮卻主動伸過右手,然後握住宋應昌的手道:“多謝宋兄走這一趟。”

宋應昌一鄂,這是什麽禮節,官場上不都是作揖,跪拜之禮嗎?

怎麽會有此握手為禮。

自己真是顧若寡聞從未聽到過,但林延潮是禮部尚書,主管天下禮儀,此舉必有什麽深意。

但宋應昌回握道:“大宗伯,下官慚愧。”

林延潮笑了笑,然後伸手向費堯年,對方很機警,一見宋應昌如此,自己連忙主動伸出手。

“謝過費兄。”

“不敢當,今日來恭賀大宗伯,下官真是三生有幸。”

林延潮點點頭,陸萬垓已是主動上前:“恭喜大宗伯,賀喜大宗伯。”

林延潮微微笑道:“不敢當。”

自三人以後的官員照例當行跪拜之禮,但林延潮卻一律免去。

眾人發覺這握手禮的好處。

若是對揖,那麽誰先誰後就有分別,官位低先拜。但握手之禮卻都是官位高先伸手。

而且流程簡便多了,少了很多繁文縟節,不然一一下拜要到什麽時候,下面的官員明白了林延潮的用意,一一上前相握相賀。到了一名官員上前時,對方面上有些不安。

林延潮不以為意伸手相握後,但覺對方手上有些濕。

林延潮一愕下已是會意此乃手汗,於是對他笑了笑以示不以為忤。

那官員滿臉又是羞愧又是感激。

眾官員也深覺得身為禮部正卿的林延潮平易近人,令人如沐春風。

一一見禮後,宋應昌道:“啟稟大宗伯,巡院另接到朝廷公文,言國家有事急召大宗伯相商,請大宗伯接旨後,立即以馳驛進京,拜授禮部尚書之職,主持國是,參決政機!”

這顯然是有十萬火急的棘手之事,要林延潮相商啊。

這話宋應昌說來有幾分難以啟齒,要林延潮立即動身實在有幾分強人所難,若得罪了大宗伯如何是好。

而林延潮卻道:“此吾本分,義不容辭。”

宋應昌等官員聞言無不大喜。

這時候堂上堂下早就聚滿了人,他們都是鰲峰書院的講師與學生,聞聲前來。

林延潮無法舉步,因為眾師生們是圍之不去。他們知道林延潮赴京任禮部尚書時,有的學生已經淚目。

眾目所視,林延潮面對師生們則道:“我受天子相召,不容不出。汝等於書院裏安心於學業,不可荒廢光陰。待朝堂上事了,我即回書院再為教書匠耳!”

聽到這裏,宋應昌等官員都是感嘆。

這話說得實在……如此耳熟能詳。

這就是三國演義裏,諸葛亮出山時‘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的心情吧。

此話言中之意,二品禮部尚書雖位極人臣,榮耀之極,但這身份不是自己選的而是朝廷封的,若是可以我林延潮只願為一介教書匠耳!

這少年中國說即為我之心聲,吾以開啟民智,教育少年為功。

想到這裏,林延潮向眾師生一揖。

“山長保重!”

堂上堂下師生齊身言道。

林延潮起身時眼眶已濕,大聲道:“諸君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