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2章 參聽朝政(第3/4頁)

宋應昌道:“好,就在這裏,諸位立即準備。”

費堯年笑著道:“不意今日有此殊榮,能與部堂大人一並在此迎接中使,真是三生有幸。”

眾人都是笑著道:“是啊,我等也同方伯一起沾部堂大人的光了。”

林延潮淡淡笑了笑道:“費方伯過譽了,這都是天子的恩典。”

林延潮說完看向林烴。但見對方向自己點點頭,也是為自己高興。林延潮亦點點頭,滿心歡喜。

一片熱鬧中,外頭突然鑼鼓喧天,眾人隨林延潮迎旨。

但見來人別人,而是林延潮的老熟人孫隆,而福建巡撫趙參魯站在一旁。

林延潮請孫隆入內。

孫隆在宮裏給張鯨當小弟時,似乎是誰都可以踩一腳的角色。但張鯨倒後,他檢舉有功,又改換門庭拜在陳矩門下。

這時候孫隆已是不一樣,他這一次到了地方欽差的味道十足。

眾人看孫隆一副目無余子的樣子,也是心底忐忑,心想此人恐怕不好說話。

趙參魯也是一臉苦笑,他在路上有意接納孫隆,此人聽聞是天子最信任的太監之一陳矩的心腹。哪知孫隆卻沒有給自己這位封疆大吏的面子,令他碰了一鼻子灰。

哪知孫隆一見林延潮,單膝就跪下去。林延潮立即攙扶道:“孫公公,你是皇上身邊的人,如此大禮我可不敢當。”

孫隆陪笑道:“誰不知道林先生對咱家有活命之恩,再生之德,叩拜一下又如何了。”

林延潮笑道:“過去的事別說了,我已是閑居之人了。”

孫隆道:“林先生雖在家鄉,離京萬裏,但皇上依舊將林先生記掛在心裏。”

孫隆的話故意很是大聲在眾人面前道出,林延潮笑了笑也知他是在家鄉父老面前給自己長面子。

當然林延潮是如此以為的,但孫隆下面的舉動卻令他吃驚了。

“來人!將禦匾拿來!”

但見幾名錦衣衛捧著明黃色布料覆蓋的匾額來到書院前。

孫隆笑著道:“陛下知道林先生在鄉興學,故而禦賜匾額給先生。”

林延潮聞言不知說什麽才好,定了定神當即舉手揭匾。

但見匾額上題著‘三山養秀’四個字(三山是福州的別名)。

林延潮見此向北拜道:“草民叩謝陛下隆恩。”

眾人看來真是好一幕君臣相得之情啊,不少年事已高的人還舉袖拭淚。

而趙參魯,宋應昌也是不有動容,所謂人臣有此待遇,恐怕他們為官這輩子都難以達到林延潮此刻的地位了。

孫隆扶林延潮起身道:“聖上口諭。”

林延潮肅然道:“草民恭請聖安。”

孫隆點點頭道:“聖躬安。聖諭,林卿居鄉辦學是好事,此實為利國利民之舉。朕聽說後甚是欣慰,故而禦賜三山養秀匾額一面,另從內承運庫裏撥一千兩金花銀,以資卿在鄉辦學。”

“林卿事朕十載,居官引得大體,退而為德家鄉,之前稱疾辭官,不知是否痊愈。眼下朝中無事,四海太平,一切都好,朕處理國事之余,牽掛起老臣。若是林卿病愈後有所閑暇,不妨上表參聽朝政,直稟民情,若是無事,也可奏一奏起居,賀一賀節令,如此不失為君臣之誼。”

林延潮接旨後,趙參魯神色有幾分不自然,當即第一個向林延潮道:“恭喜部堂,賀喜部堂啊。”

林延潮看趙參魯臉色知他擔心什麽,於是他笑了笑對孫隆道:“多謝撫台,也多謝孫公公,還請孫公公轉告陛下,草民在老家一切都好,如今享國泰民安,四海升平之世,全賴陛下隆恩,當地官員之教化。草民余生僅以詩書禮樂育英才為國家之用,俗政之事不會再過問,還請陛下保重龍體,以國家社稷為念。”

有了林延潮這句話,趙參魯,宋應昌等人都是臉色緩了緩。

若是林延潮有這等在地方閑居,仍然有隨時上疏參政的權利,那麽他們作為地方官員,以後的日子肯定是不好過了。誰也不想身邊有個時常向天子打小報告的人。

不過他們此刻也是真的佩服林延潮能夠放的下啊。

給予致仕官員隨時參政的權利,是極少大臣才有的恩遇。

比如宋濂致仕後,太祖讓他每年都要進京朝見。

英宗時禮部尚書楊翥致仕後,天子也是經常召見,令他為己梳理軍國大事。

能夠有這樣待遇的大臣,一個個在朝時都是國家的棟梁,天子的智囊,隨時作天子顧問,以備咨詢之用。他們豐富的經驗,具有在朝官員不可代替的作用,是真正能了卻君王事的那種,替國家處理各種棘手問題。

而林延潮就是這樣的人才。

但是林延潮卻推卻了,這是什麽?

既然激流勇退,那麽就退得幹幹凈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