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1章 自古貧賤出良才(第4/5頁)

曹學佺聽了林延潮的話心一點點的下沉,最後答道:“學生蒙學兩年,制藝三年。”

林延潮道:“難怪……難怪我看文章雖甚是生疏,料想是制藝日短的緣故。你的文章裏沒有匠氣,將來若能下苦功,未必不能成器。”

說到這裏,堂上眾人都是佩服起林延潮的眼光來,其實曹學佺此卷大多數人認為是不能入選的,但是林延潮卻力排眾議,認為是對方從文時間短的緣故,將來的成就定然比那些已經用心打磨過,潛力被挖掘幹凈的考生強,所以就讓他入了面試名單。

“但是可惜啊……”突然一名考官突然言道。

曹學佺心底一緊,卻見三位考官中那之前未說話的人言道:“本書院取人是以經義斷去留,策問定高下,你的經義題答得勉強,但部堂取了你也是看在你將來可造就的份上,但是你的策問題卻有問題。”

“本提學問你,你既是才讀了五年書,四書五經都沒有琢磨通透,怎麽史策裏這算緡告緡之論卻答得如此精彩,六七千名考生裏能答得文理通順的不過數十卷,最後能入我等之眼不到十卷,而你就是其中之一,以你經義題的功夫,如此本提學不得不懷疑你這策問是由他人代寫!”

聽對方這麽說,曹學佺連忙道:“學生沒有,學生絕無請人代考!學生家貧無力自給,怎麽會有錢請人替考呢?”

“那麽這道這道算緡告緡之論是怎麽回事?”

曹學佺道:“回稟大宗師,學生正好讀過這篇,這篇出自史記平準論。學生曾借人書讀過。”

此言一出,眾人都是搖頭,但見耿定力道:“你說你家貧我信,求學勉強我也信,但是史記……你又怎麽會有這閑暇去讀?又如此巧合讀了史記平準書,若非名師指點,讀來又如何理解其中意思。”

“考完將題目問個通透不難,但要說考前湊巧讀到,本提學就不信了。再加之方才孺東先生說你筆跡與原卷不合……所本提學可以斷定你的替考的,念在你是初犯,年紀又小,只要承認你舞弊之事,本提學可以不將你拿至官府發落!”

曹學佺此刻焦急得滿臉通紅,史記正好是他從隔壁村一位老秀才那借來讀的。當時這位秀才過壽,自己的父親給他三日三夜的壽餅。

這位秀才知道曹學佺喜歡讀書,就將自家這本史記借給他讀,並約定十日裏歸還。曹學佺知道父親的辛苦,於是在十日裏每日沒夜邊抄邊讀,讀了不懂就畫圈,以後遇到機會再請教旁人。

但別人又怎麽知道內情?

這時一人喝道:“若再不說實話,就去見官!”

曹學佺低著頭道:“學生確實沒有人替考,學生是從隔壁村一位秀才那借了史記來讀的。”

對方搖頭道:“還在扯謊!你這麽說有何為據?”

曹學佺雙手攥得緊緊的,眼淚一滴一滴的落下,他記得當年還書時,那鄰村秀才故意說自己書頁缺了幾處,要自己賠十兩銀子。他與父親無錢賠償,於是對方就沒給壽餅錢,父親白幹了三日。

此事曹學佺很愧疚,但父親卻沒有怪他。

“你說你家中沒有史記,正好借書讀來的故而記下,哪裏有如此巧事?”

此刻面對對方的逼問,當年借書時羞辱,請教他人時的窘迫,種種辛酸只有自己知道,如何與人道來。此刻他百般情緒都湧上心中,堵住胸口難以宣泄。

積累到極處時,如同高崖之上蓄滿了山洪,眾人眼見這位少年就要處於崩潰的邊緣。

卻見曹學佺擡起頭,所有委屈到了嘴邊時,波瀾又重歸江河。

但見他深吸了一口氣:“余……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少年的聲音回蕩在崇正講堂上,對方一面背一面流淚,但聲音卻沒有片刻停止。

眾人當然知道這位少年不是出口成章,少年所背是明初大臣宋濂所作的名篇《送東陽馬生序》!

此文說的是宋濂年少時求學的經歷。

我年少時好學,但家貧沒有書讀。我只能去藏書人家裏借來,每天抄寫後按時歸還。即便是天寒地凍時,硯墨成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停止。抄寫完後按時歸還不敢逾期,因此別人都樂意將書借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