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5章 創辦書院(第3/4頁)

此事就拿美職籃球而言,動則幾千萬美元的年薪,吸引了很多優秀的球員加入,讓他們在球場上盡力。但促使球員們贏得比賽的僅僅是薪水而已嗎?拿了大合同後打養生籃球的大有人在,但越是優秀的球員,在比賽中越有強烈的勝負心,並懷有對總冠軍的強烈渴望,這才能使的他們更加的優秀,帶領團隊贏得更多的比賽。

一分錢不給,僅僅談奉獻,談榮譽,讓這些優秀球員去爭奪總冠軍他們肯定是不幹的。故而旁人說他們打球僅僅是為了錢,這又有些以片面下論斷了。

所以這又回到了義利之辯這儒家的核心價值觀上,讀書是為了什麽?作官又是為了什麽?

永嘉學派(事功學派)裏所主張的義利並舉,以利合義,如何並舉,如何合義?

再從個人推廣至國家,用王道還是霸道?還是王霸並用?

這就是林延潮創辦書院的初衷與抱負之所在!也是他與日後東林書院爭長短的地方。

其實從歷史上東林書院與浙齊楚三黨的較量來看,就可以知道浙齊楚三黨必敗。

為什麽?

因為浙齊楚三黨純以利合,看起來很強大,但在東林黨面前注定是烏合之眾。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首先是辦學錢財從何而來的?

林延潮雖說是以原官致仕,每個月朝廷仍按三品官的待遇全俸支給,但是朝廷給官員那點官俸,說實在的一點也不經花,就算林延潮致仕家中也是一樣。

林淺淺那雖很有錢,但那筆錢林延潮不能動。

不過林延潮早有打算,他在辭官之前,已是將在真定附近的田莊盡數變賣,這些他是從梅家那得來的,而今一文不留的全部用作籌辦書院。

錢財有了來處,接下來就是選址。

籌辦起書院的事說來千頭萬緒,一時之間急切不得。

卻說正月初時,三元坊裏有一件大事,那就是重建牌樓落成之禮。

說來這牌樓就是三元坊的門面,在唐宋時省城裏還是裏坊制,所以每個裏坊必須建一個門坊作為出入之用。

而到了現在坊門早已沒有實際之用,但坊門還是需留下作為一個裏坊的門面。因此門坊也就成了牌坊,牌坊也叫做牌樓。

三元坊原先的牌樓於嘉靖年間因倭寇攻打福州而焚毀,但大伯覺得林延潮升任侍郎後,沒有這牌坊不和身份,不能與家門口的三元牌坊相稱,於是他就出面召集坊人募資重修了這座牌樓。

當然說是募資,大伯的號召力也就是一般般,響應的人有一些,但有錢卻是沒幾個。

最後大伯為了充門面,打算讓林家出大頭來修這牌坊,此事引起了三叔三娘的反對。

最後也是有人實在看不過去了,於是徐家出面了。這徐家就是徐火勃家中,他的兄長徐熥主動出面修建這牌坊。

徐熥是萬歷十六年的舉人,雖不富卻好周濟,有“窮孟嘗”之雅稱。他與其弟一樣都是嗜好藏書,他家就在坊內的九仙山。徐家在九仙山有一名園,稱為易園。

當初文林社雅集都在易園裏舉辦。

因為其弟的緣故,所以徐熥就慷慨解囊,應承下來修建牌樓的大半資金。

這一次牌坊修好後,裏坊裏當然有一番慶祝,而裏長請林延潮親自為牌坊題疏,然後刻字成碑就立在牌坊側,好銘記此事。

但是林延潮卻不肯,此事雖是林家出面,但錢卻是徐家出的,因此林延潮讓徐火勃來為牌坊題疏。

徐火勃得此機會,當然是十分高興,於是費了三日寫了一篇雄文來。

當日牌坊落成,在滿街鄉裏百姓的注視下。坊長揭碑,徐火勃親自念誦此疏。

“若街口登瀛街坊,實裏中龍臂正脈,肇基於紹興初季,頹毀於明嘉靖中年。後依山,前帶水,路衢九曲,妙制九星;左津溢,右城樓,脈氣雙收。巧隆文運,前朝先達,臚唱殿廷;近代钜公,蟬聯甲第。家家詩禮,戶戶弦歌。又雲,茲重建牌坊,恢復舊時榱桷……”

聽了此文林延潮心底感嘆,這登瀛坊一坊出了三位狀元。

除了自己外,一位是宋時的陳誠之,還有一位是嘉靖三十二年狀元陳謹。陳謹就是陳一愚的父親,他的在及第前就住登瀛坊的老宅裏,及第後才住在茶亭的南園。

所以這三元坊確實稱得上人才輩出。

這時候林延潮突然有一個念頭,既然自己要建書院,為何要舍近求遠,不如就將這書院建在自己家門口,這三元坊內好了。

念頭至此,於是林延潮找來裏長問他坊裏是否有空舍可以作書院之用。

裏長知道林延潮要在坊裏辦書院那是又驚又喜,這可是有益於一坊的大事啊,不過他沒有立即回復林延潮,而是回去召集裏中眾鄉紳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