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家宴(第2/2頁)

眾人出了宗祠,方有空打量村子,但見村子都是林氏一族居住,宅院建得古樸厚重,又有官家的氣派。

林如楚宴請林家的宅院乃他父親林應亮的宅院,林如楚中進士後,雖在別處也建了宅院,但平素都住在這裏。

但見大門三開間,左右乃八字馬頭墻,門前階下立著一對圓抱鼓石,門楣上有四枚門簪。

所謂門簪就是七八寸長的圓柱,五至七品官員門簪允許兩枚,而四枚門簪的唯有四品官員以上才可以用。

有等說法說門當戶對的意思,就是結親兩家各自數數門楣上的門簪,差不多的結親,但老百姓家是沒有門楣的,所以就提不上門當戶對了。

官員當官了就能光耀門楣這說法倒是確切。而林應亮曾擔任過正三品倉場侍郎,故而門楣上許用四枚門簪,確實光耀鄉裏。

進了大宅,林家眾人先去更衣,換上了普通衣裳,然後到了廳堂上,但見一位鶴發的老婦人,林如楚口稱一聲母親,上前攙扶。

眾人知道這是林如楚的母親,也是林應亮的夫人鄭氏。鄭氏是侯官籍官員,正德年間的名士鄭善夫之女。

鄭氏也是三品誥命夫人,但年紀大了腿腳不便,就沒有去宗祠,與家裏幾位老婦人坐著說話。

林高著,大伯,三叔,林延潮以及林家子侄先後向鄭氏行禮。

鄭氏點點頭說了幾句客氣話,然後眾人就坐在一起開宴。

此宴與宗祠之宴就不一樣了。

大家都是富貴人家,宴席上擺土雞土鴨這樣流水席的菜色,無疑就是失禮,這時候是家廚顯本事的時候。

入座後,大家就打開話匣子聊了起來。

林如楚這邊世代官宦,林高著則是後達晚榮,兩邊坐在一起大家都差不多,如此方有話題在一處聊。

林如楚這邊年輕後輩都是主動向林延潮敬酒,然後自己介紹了幾句。

自開創科舉制以來,朝廷用人用官的方針定為唯才是舉。

不過說是唯才是舉,但即便是科舉制最鼎盛的明朝,官場上的用人之道,仍然還是熟人裏挑能人,能人裏挑熟人,雖然說很不好聽,但長久以來驗證這確實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而如林延潮當年在社學時,一省督學來社學觀風,那時候同窗之間爭相表現,希望的就是得貴人賞識,對他們而言覺得這是一條千載難逢的終南捷徑。

其實一般說來,若沒有特別才學或機遇,如此場合的機會是很渺茫的。因為缺的就是一個熟字,很多人在這時候沒把握好分寸,反而動作變形,在對方面前落了個下乘境界。

反而今日大家能坐在一起吃飯,說明大家都是親戚,然後在席間各自向林延潮表現出自己的文章才學,再說自己幾時進學或者是中舉,能不能得到賞識就各憑本事了。

如此場合把握好了,是可以一飛沖天的。

所以今日的家宴,對於很多人而言早就精心準備了一番。林家的子侄早就將平日最得意的詩文在身上,以便林延潮的考教。

還有人更聰明一些,在事功之學上用功,談起諸如通商惠工,實踐出真知這樣的話題來是頭頭是道。

林延潮心感他們確實是有備而來,不過對他而言,來的都是客,何必拒之門外。天下有此心於此的讀書人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對於自己手中政治資源而言,實在不怕人分,怕的是分配後反過來把自己拖累的那種,所以子侄之中若懷真才實學之人,林延潮是不會吝嗇助一臂之力的。

席上林如楚不時看向林延潮,也想看看自家後輩有沒有能入林延潮之眼的。

不過林延潮倒是有些失望,除了舉人林慎以外,其他人裏別說能比肩孫承宗,郭正域,袁宗道,就是連徐火勃,林歆也沒有人及得上。

林延潮想想也是釋然,孫承宗,郭正域如此都是一國之選的人才,而林應亮,林如楚雖說是高官大員,以科舉聞名鄉裏,家族曾出過父子八進士的輝煌,但後輩子侄未必都能如祖先一樣出色。

但林延潮仍是嘉獎勉勵了幾句,林如楚何等人,他一聽就知道林延潮的話雖說得好聽,但除了林慎之外,沒有問自家的其他子侄拿文章一看,就知道大部分人都沒戲。

所以林如楚不免可惜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