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7章 海禁(第2/2頁)

林延潮道:“豈敢勞制台久候。”

當下林延潮舉步入內,但見正堂左右掛著一副對聯上書‘對聯喜貼右軍墨;春意樂賦摩詰詩’。堂內太師椅上坐著一名老者,左右還有不少人,男女老少都有都垂手立在一旁。

這名老者一見林延潮即笑著迎了過來。

林延潮當即拜道:“晚生延潮拜見老先生。”

老者扶起林延潮道:“誒,林老弟無需多禮。”

林延潮口稱不敢,然後道:“恩師鳳州先生曾多次致信學生盛贊老先生的才學見識,今日晚生來此,就是來請老先生賜教的。”

王宗沐聞言很高興,鳳州先生就是王世貞,林延潮鄉試的座師。

王宗沐這一支據說是章安王氏之後,也就是王羲之的一支,所以他正堂左右掛著‘對聯喜貼右軍墨;春意樂賦摩詰詩’。這右軍就是王羲之,而摩詰則是王維。

而王世貞則也是出自瑯琊王氏一支,所以二人為官後關系很近,而且還是多年的詩文交。王世貞辦七子社時就常拉王宗沐前往走動。

王宗沐聽了林延潮提及王世貞也是臉上有關,當即道:“元美兄有老弟這樣的得意門生,老夫也是羨慕不來的。”

林延潮笑道:“老先生謬贊了,台州人物錦繡,當年春闈放榜之時,一門六進士之名更是一日傳遍天下,晚生心中仰慕已久。”

王宗沐得林延潮幾句話很是高興,順便將王氏的子侄介紹給林延潮,並交代說林延潮是王士昌的老師,你們在他面前也要持弟子禮。

林延潮笑了笑將弟子介紹給王宗沐。

林延潮來王府前早就備好了厚禮,離開揚州時張泰征眾揚州的官員都是送了程儀,梅家等鹽商也有饋贈,只是不敢送得太多。

所以林延潮到王家來這禮備得也是很周全,詩書筆硯,小金銀錠子居然備了甚多。至於王家子侄都是久仰林三元之名,再加上贈禮之舉都是令他們大喜過望。

王宗沐見林延潮出手不凡,顯然是用了心更是高興,然後設宴款待林延潮。

宴席是擺在後堂,一共兩席,林延潮見瓶、花、爐、幾,位置得宜不由點點頭。

林延潮與王宗沐一席,至於王士性,王士琦與林延潮的弟子都坐另一席。

酒過三巡,王宗沐問道:“老弟屈駕來到台州,是否還有他事?”

林延潮當即道:“確實有事來向老先生請教。”

王宗沐笑道:“老夫歸隱田園多年,早已不問朝政,不知還有什麽地方能幫得上老弟的?”

林延潮當即道:“老先生在隆慶六年三月十八日時,募堅固海船三百余艘,運漕糧十二萬石自淮安出海,經登州,威海衛,進渤海,入直沽,五月二十九日抵天津糧船無失。至此天下臣民始信海運可通也。”

聽了林延潮的話,王宗沐雙眼微眯,半晌後長嘆一聲。

“時老先生行前人未盡之事,展今日颯爽之風采,晚生當初讀老先生主持海運之事,心中實不勝欽佩。”

林延潮倒不是說假話,當年寫漕弊論時,他就傾向於開海運,但他擔心此舉會觸張居正之忌,於是就沒敢道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王宗沐想到往事當即道:“當年海運之事乃高新鄭在閣時大力支持的,但張江陵當國時,不滿高新鄭之政,心以為要建海船所取的大木,都取自湖廣。張江陵又覺此舉勞民傷財,鄉人非議甚多,再兼後來海船傾覆,故而海運之事就罷了。”

一旁王士性,王士琦聞言都是默然,此事是王宗沐平生最遺憾的事。

就好比林延潮當初興辦義學,被禦史抨擊幾句,自己就差點炸了,若是直接取消,那該如何憤怒。

但是王宗沐一把年紀了,怎麽會在林延潮面前傷春悲秋,他笑了笑道:“此事老夫早已經釋懷,倒是聽聞老弟務致用之學,一直是致力於革除時弊,行變法新政之事。你不是也有開海運的主張吧?若是真如此,老夫勸你一句,千萬不要有此主張。”

林延潮問道:“老先生為何有此說呢?”

王宗沐道:“海運之事當初是老夫想得太粗淺了,漕運固然有積弊,但朝廷經營漕運幾百年,臨清,淮安,揚州這樣的大城都是賴漕運而繁華,一旦棄漕運而改海運,無數賴此謀生的人,就要衣食無著了,其中既有祿享千鐘,也有尋常的刁鬥百姓,所以變不得,也是動不得。”

林延潮道:“多謝老先生指點之言,晚生也不敢動此念頭,只是鬥膽請教老先生一句,若是要請朝廷開海禁,此事是難是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