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1章 陛辭(第2/3頁)

申時行明白天子的言下之意。

在官場上對付這樣忠而不順的下屬,可以讓他辦個難事犯個錯,然後自己再重責後赦免,如此對方一般就‘順’多了。

一次不行可以幾次,順了以後,就可以用心栽培了。

申時行當即道:“陛下之言,臣聽起來是句句求賢愛才之心,此情縱使堯舜亦不能及也,臣聞之實不勝仰戴。”

“以臣之愚見這忠而不順,總好過順而不忠,眼下不能用,將來卻未必不能用,留著就算為國儲才也是好的。”

聽了申時行的話,天子龍顏舒展點點頭:“先生言之有理,真不愧是三朝元老。”

申時行又道:“陛下謬贊了,臣侍奉三位帝王,為官二十八年,已是老邁多病,不久也要致仕還鄉。臣懇請陛下增補閣臣入閣輔政,早作籌謀。”

天子擺了擺手道:“樞輔之臣,豈可輕忽,若所托非人,則不僅禍國殃民,甚至動搖社稷之根本。”

“論到任勞任怨,朝中除了先生恐怕不會有第二人了,還請先生勉為其難,再輔佐朕十年。”

申時行則道:“陛下之恩,臣萬死難以報答,老臣唯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這增補閣臣之事,臣再三煩請陛下定裁,臣告退!”

天子當即派太監送申時行出宮。

申時行走後,天子也是有些心煩。他隨手從禦案上拿出一張紙來,這紙湊巧正是林延潮的‘留詩’。

“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平常……”

天子念至這裏,斥道:“什麽柯村趙四郎,分明就是洪塘林二郎。”

想到這裏,天子忽道:“來人!”

侍駕的司禮監太監田義入內。

但見天子道:“傳朕旨意,賜羅衣,玉帶,鐵柱杖,坐墩,裘馬於前禮部侍郎林延潮,給驛還鄉!”

次日,林延潮於皇極門陛辭。

天子不朝,當然也就不見,所以也沒有面辭之說,但作為大臣入宮辭行,卻是必備的禮儀。

林延潮頭戴儒巾,身穿襴衫來到皇極門,聽著太監轉述旨意,然後天子還賜了一頓酒飯。

這也是朝官陛辭天子時的慣例,天家的恩典。

這酒飯有羊肉,有禦酒。用完飯後,天子又賜了羅衣,玉帶,鐵柱杖,坐墩,裘馬五樣器物。

羅衣就是赤羅衣,大臣的官袍也是羅衣所制,不同的是沒有紋飾與補子。

至於玉帶……明朝一品官方允著玉帶,如林延潮平日穿是金帶,這也就是緋袍腰金了。

禦賜玉帶,也是一等越級的賞賜。

至於鐵柱仗,也就是鐵制的手仗,蘇東坡詩中就有‘柱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

而官員到了一定年紀都喜歡持拄杖,特別是高官,持此鐵拄杖常有些老幹部的感覺。當然這也是朝廷常給致仕官員的賞賜。

坐墩,又稱鼓墩,乃陶瓷所制的圓凳,看上去令人愛不釋手。

至於裘馬就是乘馬上精致的鞍飾。

林延潮看到這些賞賜後,倒是十分平靜,這些的風光都是給別人看的,自己在乎的卻不是這些。

自扳倒張鯨後,朝堂上的人事也有些變動。

孫承宗升任中允,擔任起新民報之事來。

反而是葉向高任北京國子監司業。

李廷機去內書堂教習,升為司經局洗馬。

另外林延潮的門生彭健吾在南京戶部主事任上病逝,此事令林延潮著實惋惜了好一陣。

還有一位門生侯執躬調京任吏部主事。

馮琦升為翰林院侍講,經筵講官。

其余的也在醞釀之中,但是對於林延潮而言,那些消息再傳到他耳中時,已是在他還鄉的路上了。

陳濟川與數名下人捧著天子的賞賜搬運到宮外的馬車上,已是平民百姓的林延潮一人出宮。

沿途上官員往來,看見林延潮離宮都是站在原地作揖,目送他離去。

也有一些久在宮裏的官員不由道:“當年林部堂上天下為公疏時,也是從這個廣場上離去,時天下壯其行。”

“是啊,當時老夫剛剛入朝為官,目睹一幕,忍不住拭淚。現在一轉眼六年過去了,今後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見到林部堂。”

“不論是否再見,但幾百年後他人著史定有林部堂的一筆。”

“不錯,後世的讀書人看到這裏,會感慨一句‘為官者當如林宗海’!”

“未必,林部堂還不過三十,難說不會再啟用。”

這二人你一言我一語說起來,而幾名年輕的官員聚在一旁聽了不由心生向往,紛紛道:“兩位大人,說說林部堂當年的事吧。”

“是啊,就說說林部堂當年上諫的事。”

二人聞言笑了笑,當即道:“好吧,你們不要說是老夫這傳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