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9章 見證歷史的一刻(第2/4頁)

徐光啟點點頭道:“這就是格物之學啊!”

林用目光一亮道:“太好了,這可比四書五經有意思多了,我要學!”

林延潮見此一幕,微微訝異,隨即又是欣然。

萬歷十六年,新年伊始。

整個大明朝雖有小的災害,但仍是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

正月一過,衙門開印。

衙門之事其實多是瑣碎,剛上任時,一言一事看似關乎於天下每一個百姓,但其實背後都有一套規律。

即便是林延潮身為禮部侍郎,有時候也會知道這些那些不妥,但慣性力量無比強大,官員們常道前人行之多年的規矩,總有一分道理在其中,讓後人不要妄加修改。

所以林延潮有時也無法違反這背後的規矩,只是照搬前人的做法。

雖說繁瑣,但林延潮上任不過兩個月,禮部的事已經上手,但衙門裏的公事幾乎耗費了林延潮大多數精力,這邊對於張璁降謚的爭論,正引起朝野間保守與變法之間一場爭議。

林延潮榮升禮部侍郎,先以鞏固權位為主,對於這件事不好過分插手,這邊的輿論爭論,他已是準備讓新民報替自己挑頭與皇明時報對罵了。

不過一件突如其來的事,卻打亂了林延潮新官上任的節奏。

這件事令林延潮明白,這歷史車輪轉動的雖看似緩緩,但仍是堅定不移地碾壓而來,是這片土地上的每一人都是無法避開。

這件事要從主客司郎中董嗣成上門一次拜訪說起。

這日午後陽光正好,董嗣成到衙門來找林延潮閑聊,二人交情很好,所以董嗣成也常借公事的名義來林延潮這裏小坐。

正在這時候外頭來稟說,提督會同館主事來稟。

提督會同館主事隸屬禮部主客司,是會同館最高長官。

由一名正六品主事負責,各國前來大明使者的外交接待,也足可見整個大明對於外交工作是多麽看重了。

原來這名主事是先要到主客司先拜見董嗣成,後聽說董嗣成在西衙門,於是就趕了過來。

“啟稟部堂,郎中,朝鮮的光海君來京師了,現在正在北館下榻。”

聞言林延潮,董嗣成微微訝然,董嗣成道:“光海君怎麽突然來京?朝鮮國之前並沒有國書照會!”

會同館主事回稟道:“回稟郎中,下官勘籍確認過,確實是光海君,這數年前光海君前來本朝朝貢過一次,故而下官認得,並非是人冒名頂替。”

林延潮點點頭,確實自己當年在殿上還見過光海君本人,當時光海君還親自贊自己的文章在朝鮮八道廣為流傳。

董嗣成問道:“可知光海君所來何事?”

會同館主事回稟道:“朝鮮使團沒有明言,只是說有重大之事,懇請直接面見天子,而且越快越好。”

林延潮聞言心底一凜,欲說什麽又停住,轉而讓董嗣成來處理此事,畢竟越過他來對他的下屬發號施令,很損傷他的威嚴。

董嗣成琢磨道:“這光海君來的實在蹊蹺,事先不以國書照會,來了又說有重要之事要面見皇上,何事要如此保密?”

會同館主事點點頭道:“下官猜測可能與朝鮮國儲位有關,下官去年聽聞來賀聖上萬壽的朝廷官員有言,當今朝鮮國君長子臨海君劣跡斑斑,其余各子也不成氣候,唯獨是光海君有賢名。朝鮮國內大臣屢次向國君請求立世子,但國君一直不允,於是事情就拖了下來。這一次光海君來京很可能是……避禍!”

說到這裏,董嗣成笑了笑道:“避禍,莫非效仿重耳避禍。”

說到這裏,大家都是笑了笑,心底都是同一個念頭,原來朝鮮國君與大明天子真是志同道合,大家都不願意早立太子。真正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但大明朝鮮居然念到一起去了。

主事啟稟道:“本朝對於朝鮮世子冊立一貫慎重,不論今日朝鮮國君如何想,願意不願意冊立光海君,但此事對於禮部而言都是一個燙手山芋,當然這一些都是下官的無關猜測。”

董嗣成當下道:“誒,我看此事你猜得對,不過此事乍看不難,難就難在天子已經是許久不上朝,連朝堂大臣都不見,怎麽會無故接見外邦屬臣呢?不說光海君還不是世子,就算是朝鮮國君來了,天子也未必會見。眼下當務之急,是要弄清楚朝鮮使臣到底是因何事要面見天子,我察知此事後,呈疏上報,其他事由當朝諸公們決斷。”

林延潮暗暗點頭,確實是這個處理流程。

主事道:“下官也有詢問,可是朝鮮使團口風很嚴,甚至光海君的面都不肯見,想來是下官官職卑微的緣故,此事怕是還要郎中大人出馬才行。”

董嗣成十分不快地道:“這點事都辦不妥,還要你這提督會同館主事作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