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3章 玉米(第2/2頁)

“可惜滿朝諸公卻沒有放在眼中,在他們眼底,能否規勸陛下立國本,是否免朝,或者能罵閹逆,不阿諛執政,才是君子所為。所以我才言這屯田禦史的差事,吃力不討好,辦成了理所當然,辦不成就要貶官,就算將來番薯,苞谷之物在京畿屯墾成功,他們也不會放在眼底的。”

徐貞明聽了林延潮這一番話,數度轉過身去擦去了眼淚。

林延潮嘆道:“孺東兄這等回天之功,卻默默無人知曉,就算史書提及,也不過略略代過一筆,林某實在替你不值。”

徐貞明深吸了一口氣,肅容道:“也不是無人知道,不是還有部堂大人嗎?徐某一直記得部堂大人那句話,只要有一點利於國家與社稷的事,就是生死也當以之,豈能因為個人的禍福而避開呢?”

“徐某當初興辦屯田的事,也知道會得罪人,但只要有利於老百姓的事,徐某就一定要去辦。不為人理解,不為人所知也沒有什麽,當年鄭國為秦修鄭國渠,雖為了韓,但鄭國渠卻助秦一統天下,秦又何曾感激鄭國。”

“而今官員們不放在眼底,那是因為朝堂上,讀書人裏沒有崇尚事功的風氣,但是只要部堂大人這樣的官員在朝,徐某相信徐某為了天下百姓做的事,總有一日……總有一日天下人會明白徐某的苦心。”

說到這裏,徐貞明已是泣不成聲,說不下去了。

林延潮不由也有些傷感,一時也說不出什麽話來安慰徐貞明,徐貞明半晌後方才停住,然後站起身來道:“徐某的個人禍福早已不計在心底,今日來能得到部堂大人的支持,明白徐某這一番用心,足矣!士為知己死,徐某必以死報答部堂大人的知遇之恩。”

徐貞明如此,卻令林延潮一時語塞,半晌道,不要說這樣的話,孺東兄,記住你我都是為了百姓做事。

徐貞明點點頭當下道,部堂大人,眼下手中之事千頭萬緒,下官就不多留了,曾著還未天明,徐某再趕幾個章程出來,告辭。

“好,濟川替我送一送孺東兄。”

徐貞明走後,林延潮當下回到了書房沉思。

眼下商業經濟眼下十分不發達,故而歷史上紅薯,馬鈴薯之物推廣,朝廷起了很大作用。

比如在清朝,乾隆皇帝親自下旨,將種植紅薯作為國策推行,當時各種條件已是成熟。

至於為什麽趕著,因為林延潮知道最少二十年後明朝將進入嚴重的小冰河期。

這時從陜西陸續至各省已亂成一鍋粥,以政府在地方的基層力量,根本無力推行紅薯,馬鈴薯之物,所以自己才倚重於徐貞明,借助於朝廷。

然而這樣的事卻是吃力不討好。

北方民間主糧上還是以大小麥為主,番薯,玉米就算落地推廣,肯定會受到阻礙。

朝堂上不少官員質疑,朝廷在屯田之事裏,不去種植稻麥這等百姓習慣的主糧,而去種不合口味的玉米,番薯,此舉如同今天有人嫌棄雜交水稻口感差一樣。

不被理解,加上移風易俗,所以說林延潮與徐貞明現在幹的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但盡管如此,去依然要去辦。

既然是身居高位,不可沒有這點擔當,連徐貞明一個屯田禦史都敢不惜烏紗,自己身為部堂級官員就更不可落於人後。

想到這裏,林延潮當即回到案上寫信,他想讓自己的門生戶部郎中郭正域,在這件事上幫忙一二。

不過林延潮隨即想到,戶部有十三個清吏司,郎中級官員有十幾個,小事還能幫忙,但屯田之事上郭正域就難說得上話了。

所以林延潮想了想,還是擱筆,過幾日他見戶部尚書宋纁時,給徐貞明說幾句好話就是。

所幸他現在已非人微言輕。

甚至一些事上可以與宋纁這樣的大佬作一些利益交換。

此外在新民報上,自己也可以為他鼓吹一二,官員們讀書們百姓們不理解,不是因為無知,而是沒有人告訴他們。

幸虧自己先一步搶占了輿論的陣地,那麽就將來而言,就有很多事可以做了。

如何引導輿論如何,如何潛移默化,這一件件事都要他來操這個局。

雖說長夜漫漫,但林延潮升官的第一個晚上,就在書房裏踱步沉思,不知不覺天邊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