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改換門庭(第2/4頁)

但是若是明白明朝的政治制度,就知道這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因為吏部尚書會推,是五品以上官員都可以參加,顧憲成五品吏部文選郎,正好有資格與會。

而且顧憲成是吏部文選郎,他具有提名人選的資格。

最重要是顧憲成敢和王錫爵對著幹。

最後經過會推,名單上至少必須有兩個人上報天子,而這兩個人就是羅萬化,陳有年,最後天子選了陳有年。

而天子作出這個決定,是為了防止首輔與吏部尚書穿一條褲子所作出的權力制衡。

但在外人眼底,就看作了顧憲成打敗了王錫爵。

而明朝皇帝對於百官會推除了有選擇權,還有否決權,所謂否決權就是無論誰我也不選,當然作為虛君制度的體現,提名權和選舉權則在文官那邊。

萬歷四十五年時,為何部、寺大官十缺六、七?不是天子怠政,而是天子行使了否決權,此舉等於告訴了百官,你們推舉上來的人選,朕都信不過。

但是天子能不能自己任命內閣大學士,禮部尚書呢?可以,但是不經會推,百官不會聽你的話就是。

所以理解了這個制度,也就明白了什麽叫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後來的崇禎皇帝一反祖父的常態,立志要當一個勤政的天子,同時也是出於對文臣的不放心,大臣會推完後還要自己把關,於平台召見大臣,自己認為行的上任,不行的就行使否決權。

比如袁崇煥的五年平遼就是在如此召對時告訴崇禎的。召見後,袁宗煥下來說,我當時不小心說了大話。有人就說,你這樣說,五年後天子追責怎麽辦?

袁崇煥只能再度上疏說,五年平遼有點難,但陛下你給我放權,我可以辦到。

話說回來,舒應龍已是南京工部尚書若調任北京肯定是平調,要經過九卿會推。

在這個關口,申時行詢問宋纁,也是摸摸底的意思。

宋纁想了想道:“纁以為舒司空立下此大功,當然是調任之選,不過現在工部暫時沒有缺位,只能等待一二了。”

申時行點點頭,申時行並沒有指定六部任何一位尚書,而宋纁的意思是如果舒應龍出任工部尚書我沒有意見。

而六部尚書屬於九卿之列,要通過在京三品以上官員一人一票選出來的。

這就是九卿會推擴大版。

在這樣會推上,就算是申時行加楊巍,二人也不能任性地推舉自己的人上去。

這時候聲望的好處就顯出來,你辦妥了裁撤凈軍的事,大家也就默認了你有這個資格。

只是這樣的聲望,原來是要給林延潮的。

宋纁又道:“不過元輔,據纁所知,這一次裁撤凈軍,本來並不是舒司空的主意,林學士為其多又奔走,最後卻功不在他,這一次反而上疏向天子辭官。林學士是元輔的門生,不知元輔是如何打算的?”

申時行笑著道:“怎麽栗庵在替宗海求情嗎?”

宋纁笑著道:“並無此意,其實我輩不少人都明白,這一次宗海是委屈了,此子才是真正的棟梁之才,能規諫天子,在朝堂上又極有聲望,朝中民間有不少官員和讀書人奉林學為圭玉。”

申時行笑道:“栗庵還說不是為了宗海求情。”

宋纁正色道:“其實纁想說,越是如此有才具的,越是要小心一二。比如他之前在庶常裏提及通商惠工之策,此乃動搖朝廷的根本。若林學士是一名小官如此說還無妨,但他身為大臣,又是翰林講官,如此直言無疑就會遭人非議。”

申時行點點頭道:“栗庵說得不錯,越身居高位,越需慎言。”

宋纁道:“是啊,如此之話閑人說一說也就罷了,但朝廷真的實施有如何後果,我等不堪設想。何況宗海還不是內閣大學士,萬一將來他在內閣向天子建言行通商惠工,纁身為戶部尚書,職責所在是要第一個出來反對的。”

申時行點點頭道:“然也,栗庵見地高明。”

宋纁道:“元輔,纁並非以為要將林學士奪職,但他尚年輕要經磨礪,方可為棟梁。越是人才,想法越多,有時對國家危害反而越大,當年王莽,王安石執政前,不也是天下譽之嗎?此乃前車之鑒,依纁看來要治國還是要元輔如此老成持重的官員來擔當。”

申時行欣然道:“不敢當,栗庵才是老成謀國,仆以後還要向你多請教才是。至於宗海,這一次也是給他一個教訓,讓他知道話不可以亂說。仆已是向天子建言免去他教習庶吉士的差事,讓他好好反省。”

宋纁拱手道:“元輔高見!”

不久宋纁又提了設立社倉,以及將賑災列入各省官員考成的事。申時行對此卻滿是推脫,這令宋纁不由深深失望,然後告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