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1章 恩榮宴(第2/3頁)

他丁憂回家之後,天子就讓申時行擔任中極殿大學士,取代了他的位子。

所以有申時行在,張四維無論如何也是回不來了,之前還有丁憂的借口,然後就是稱病拖著,現在聽聞是假病變成了真病,禮部前幾日都已是在商量給張四維一個什麽謚號了。

眾進士拜完王錫爵,然後來拜林延潮。

原來副主考內定是沈一貫,沈一貫是吏部侍郎,手握實權,這實權還是最重要的銓選。

而林延潮現在雖是儲相,可手中沒有實權,就目前而言不可能如王錫爵,沈一貫那樣給門生們提供實質的幫助。

換了其他人處於林延潮這個位子,考生肯定是要輕之了。

但林延潮就不一樣了,現在他的名聲太大了,文宗加三元光環,罵過太後,璐王還活蹦亂跳的人,就算他不當宰相,將來也不失為名臣,史書上肯定是有他一筆的。

楊道賓是很會計較的人,他在林府上住過,聽過他的門生高談時論,他心底是向往的。而且當初他也嘗到投靠林延潮甜頭,盡管現在他是狀元了,但以後在翰林院還是要仰仗林延潮的。

楊道賓向林延潮深深一拜道:“學生楊道賓拜見恩師!”

林延潮點點頭道:“惟彥不必多禮。”

楊道賓主動道:“學生榮幸與恩師同鄉,以後在翰院懇請恩師多多指點。”

林延潮笑著道:“不敢當。”

然後是孫承宗,二人目光相對。孫承宗心底雪亮,考前自己沒有馬車,為何展明的馬車會出現,以及林延潮種種關切,盡管對方沒有明的表示,但自己卻是一清二楚。

孫承宗想到這裏深吸一口氣拜到道:“學生孫承宗拜見恩師。”

後面的眾考生心想,孫承宗與林延潮聽說早就相識,而眼下卻一句不提,是不是有點……就如狀元楊道賓少說也要提個同鄉,拉一拉關系吧。

林延潮淡淡道:“不必多禮。”

這一幕落在不少有心人的眼底。

到了探花舒弘志對方還有幾分臉嫩,雖說是官宦子弟,但還是太年輕了,拜見自己時一副緊張忐忑的樣子。

林延潮心知他的文章,多半不是自己寫的,很可能是考前出自他父親,或者是嶽父,甚至是張鯨的授意。

下面袁宗道,陳應龍,於士廉一一拜見,他們都入了二甲。

還有同鄉後輩林繼衡,門生侯執躬進了三甲。

顧起元,安希範等人青史留名的人物也是向林延潮行師生之禮。

但眾門生們還多是聚在王錫爵左右紛紛道:“學生初入官場,懇請恩師告誡。”

王錫爵看向這些門生們,雖說彼此並非真正師生,但心底也盼著他們能為國家做一番事。王錫爵目光有些殷切:“既諸位推老夫說幾句,那麽老夫告誡諸位初入官場一定要記得慎始二字。”

“昔年吾轉遷時,拜謁吏部尚書張仁和,張仁和常與老夫說,初入仕路,宜審交遊,若張某,可與為友。”

“張仁和還以一事為鑒,他有一個轎夫躡新鞋,自灰廠過長安街時,皆擇地而蹈,戰戰兢兢,唯恐汙其新履,待轉入京城,漸多泥濘,偶一沾鞋後,列不復顧惜。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若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老夫聽此故事後,無一日敢忘,故而諸位為官當慎始也。”

眾舉子聽了都是震撼,這故事說的是一個轎夫穿新鞋,開始怕臟,擇路而行,後來不小心弄臟了一點,於是再也不小心無所謂了。

“莫因小德而不拘,小節不拘,小德不修。莫因小節累大德,不矜細節,終累大德。這是張仁和束身之道,為官終身不悔,老夫以此行之鑒之,也盼諸位也能行之鑒之!”

王錫爵話說完,新進士們都是深深的震撼,目光裏露出了感動敬仰之意。

連一旁林延潮也是佩服,這個典故說的實在是好,給這些新進士生動地上了一課,無論將來他們官居何位,但王錫爵今日的教誨是絕對不會忘記的。

故事裏所提的張仁和,就是萬歷初年的吏部尚書張瀚,他因在張居正奪情上反對,最後下野,屬於和王錫爵一個戰線的人,從這一點而言張瀚倒是沒有辜負了他當初說過的話。

王錫爵說完,新進士們激動並包含眼淚的鼓掌,掌聲是良久不歇。

其他官員則搖了搖頭,這些官場新丁就是容易感動,但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

眾進士又看向林延潮道:“懇請恩師告誡!”

林延潮推讓了一陣,然後見“推辭不過”方才道:“閣老金玉之言在前,吾豈敢再復畫蛇添足。但諸位盛情,我就簡單說幾句。當年吾方中進士時,我的恩師,也就是當今元輔告誡我一句,在人上者,視人為人;在人下者,視自為人,吾至今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