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41章 林延潮審案(第2/4頁)

府衙大堂上,林延潮與幾名府裏官員都坐著。

新任推官初來乍到,有點不知所措,何通判,馬通判二人面色冷峻,一言不發。

倒是吳通判與其他幾名官吏神色輕松。吳通判連著道:“太不像話了,真太不像話了,這些讀書人竟鬧考,居然有這等事。”

吳通判話是這麽說,但大家都知道他這幾句,純粹是撇清幹系。

當初這些官員反對田契質押的事,希望官府向士紳妥協,現在好了,捅了簍子,引起千余儒童聚集鬧考。

這事一旦傳到省裏,或者朝廷,那麽所有責任必須由林延潮來擔。再處理不當,林延潮吃一個掛落最少的,重了就要丟官了。

林延潮將狀紙一合,對兩名書吏道:“既是如此,升堂就是。”

今日不是府衙放告的日子,就算是擊鼓,身為知府的林延潮可以不接狀子。

這與皇城前的登聞鼓不同,士子敲響鼓後,值鼓的官員是一定要上告天子的。

而縣衙,府衙門前的鼓,百姓稱為鳴冤鼓,但其實是堂鼓,有什麽急事可以敲,不全然一定鳴冤所用,最後狀紙到了正印官這裏,他也可以升堂與不升堂,若是狀紙知府不合理,告狀的老百姓還要抓起來打一頓。

但是千余儒童鬧考,林延潮若繼續不見,誰知道學子們會幹出什麽事來?唯有與之對話,先平息民憤,再追究幕後之人。

衙役兩班站好齊聲高呼:“大老爺升堂了。”

這時候五名身穿玉色寬袖襴衫,頭戴四方巾的生員走進了堂內,他們向林延潮作揖行禮。

生員見官可以不跪,此外免刑,不得羈押,這是朝廷對讀書人的優厚。但到了明朝後期,生員常常依仗此對抗官府。

這五名生員進來後,無數儒童也湧入衙門,一並站在月台下旁聽,用實際行動來支持告狀的生員。

“重考!”

“重考!”

無數儒童高呼著口號,聲浪直逼正坐堂上的林延潮。

此刻左右衙役都是心有余悸,這些儒童鬧考,萬一失去理智,沖上來砸了公堂,他們是跑還是不跑。

其余官員都是拭汗,生怕殃及池魚。

也有人心底怪林延潮,明眼人都看出來,這背後肯定有人搞鬼,借著府試名義,煽動士子鬧考,強迫官府妥協。至於最後目的不是重考,而是重開田契買賣。

他們當初都勸過林延潮,盡到了下官的職責,好了現在麻煩來了,你自己看著辦吧!

一旁何通判是堅決站在林延潮一邊的,他對林延潮低聲問道:“府台,是不是將這些旁聽的人趕出去?分而審之?”

關起門來審問,對於現在迫切想知道府試是否有貓膩的士子不是一個好辦法。

林延潮當下敲了驚堂木,下面的衙役齊聲喊了堂威,陳濟川調了在班幾衙役一共幾十人來至月台維持秩序。

看見林延潮升堂,下面的儒童也不會一味想鬧事,見此都收了聲。

林延潮看向幾人問道:“你們中是何人告狀?”

當下一名讀書人站了出來道:“學生虞城縣生員張茂智,見過太守。這是學生寫的狀紙,至於他們都是學生的同窗,因義憤填膺一並同告!”

其他四名生員都是拱手道:“啟稟太守,我們與張朋友不過是點頭之交,但奈何民怨沸騰,故而才仗義前來!”

這張茂智聞言底氣更足,面對名聞天下的林三元也是不懼。他以前告過許多刁狀,讓不少三甲進士都灰頭土臉,這一次再擊敗林延潮,那可是人生巔峰啊。

林延潮將狀紙擱下道:“本府並沒有指你們五人聚眾脅迫官府。百姓聯名上控也是常有的事。只是本府有一事不解,你們這狀紙上到底說的一件事,還是兩件事?”

林延潮正說之間,身旁的袁可立給林延潮遞了一張條子。

林延潮一邊拆條子,一邊道:“到底是狀告官府禁止買賣田契,還是府試舞弊,說清楚來,這告一次狀,訴兩件事,聞所未聞。”

林延潮拆開條子,但見這條子上,說的是張茂智此人。

原來他這生員有其名無其實,每年歲試都是蒙混過關,他進學主要目的,不是求功名,而是為了打官司。

此人就是訟師。

眾所周知,生員若任訟師,是要被革除功名的。

但是不少生員仍是暗地接下這活,原因無二,生員容易與官員打交道,上堂打官司方便。

否則普通百姓告狀,縣官一個不爽,你敢告官府,我先隨便找個理由打你個臭老百姓三十棒再說話。

而生員上堂,就算是巡撫升堂也不敢對你用刑。

所以民間與官府有什麽糾紛,地方官紳都是拿錢請張茂才這樣人出頭打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