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6章 兩害相權(第2/3頁)

正在這時他看見陶望齡,袁可立候在一旁。

林延潮知道府衙有事,當下收功,紮著馬步站了一會。

待林延潮調勻了呼吸後,當下一名下人奉上香茶,展明加衣。

林延潮拿茶漱口後,吐在痰盂中,將發鬢攏了攏,走到涼亭裏坐下,從果盆取了蘋果。

這時候蘋果沒打農藥,直接就吃,這時袁可立,陶望齡行至涼亭裏,向林延潮奏事。

林延潮拿了公文看了,先是眉頭一舒。

原來是下面各縣奏事,年初時清點縣內丁口,一是準備編排賦役,二是以備秋末造冊之事,現在各縣已是將人口統計上來。

萬歷九年造黃冊時,歸德府一共有戶三萬七千六百三十三戶口二十八萬一千九百五十七口。

待到今年年初時,各縣統計上來數字,戶一共是三萬八千六百三十九戶,比萬歷九年增加了一千零六戶。

而丁口則為三十萬五千兩百八十八口,比萬歷九年時增加了兩萬三千三百三十一口。

要知道這是萬歷九年造的黃冊,而萬歷十年歸德府大水,淹死了上萬人,然後就是大饑,這時候林延潮剛剛來上任。

而現在萬歷十二年,歸德府的人口不僅沒有減少,反而略有增加,這就是政治清明的象征。

數據可以說明一切。

但林延潮是詢問了一句:“下面各縣沒有胡寫嗎?或者是將隱匿人口填冊?”

明朝人口隱匿很嚴重,老百姓為了逃役,要麽當了流民,要麽就是將土地獻給有功名的官紳,然後托身於大戶的名下。

所以有人估計明末人口,甚至給出了六千萬至兩億這樣的一個數據。

六千萬是在冊人口,這是可以肯定的,但兩億就是將官府沒有統計的隱匿人口,自己估計一下算進去。

隱匿的人口,不用納稅,但也沒有田產屋產,也無法考功名。以林延潮估計歸德府沒有在冊的人口,最少有十幾萬,這數據絲毫也不誇張。

當然作為官員,林延潮也不會強行統計人口,這可是很得罪人的事。

聽林延潮質詢,袁可立回稟道:“統計丁口,是為了重造黃冊,入了黃冊就要納糧納役。”

“下面的各縣,多報丁口,實沒有好處。談不上為此,討好府台。”

林延潮聞言點點頭。

“還有一事,就是漕運衙門下文,說今年漕船必須在淮安過淮勘驗後,方許北上。”

林延潮聽到這裏,不由哼了一聲。

去年賈魯河淤塞,歸德府的漕船無法起運,所以林延潮變了方子,讓本府的漕兵空船至臨清,再從臨清買糧北上。

結果事後被河道總督李子華參了一本,雖說奏章被申時行壓了下來,但是朝廷今年下令至漕運衙門,讓所有黃河以南的糧船都必須至淮安勘驗過,方允許北上,不許再搞這樣半途買糧的事,以免擾亂臨清的糧價。

李子華明明是河道總督,居然管起漕運的事來,這等狗拿耗子,就是為了惡心林延潮一下。

林延潮不由心想,李子華看你在河道總督的任上還能得意多久。

隨即林延潮心想,自己動怒,又是不合申時行交代戒氣戒鬥的話。

於是林延潮道:“知道了,先將此事知會下面。”

陶望齡道:“老師,看來我們一定要在七月之前將賈魯河疏通,讓漕船北上,否則耽誤了漕期,必會被戶部問責。”

林延潮點點頭道:“為官者功莫大於治河,政莫重於漕運。此言何解?治河是功績,漕運是本分。治河得力那是有功,而漕運辦好了,朝廷不會賞你,辦差了,就要丟烏紗帽。”

“現在為師兩樣皆占,真是成王敗寇。何況為師之前還在奏章上向天子言明,要讓歸德府三年內大治,眼下朝堂上不知多少人在等著看本府的笑話,你們說我是不是作繭自縛。”

聽林延潮之言,陶望齡,袁可立二人不由莞爾。

林延潮看了二人道:“還笑?”

陶,袁二人皆道不敢。

然後林延潮又看下一封公文。才看了一半,林延潮眉頭已是皺起。

林延潮問道:“這是怎麽回事?這些人,怎麽紮堆了在賈魯河邊買田?本府三令五申,爾等不可將打壩淤地的事泄露出去,為何還是走了風聲?”

見林延潮面色肅然。

袁可立道:“學生查探過了,從各縣上的公文來看,確實有部分田契買賣是在打壩淤地的政令下申之前簽訂的,這些人有的是早想買了,竟意外撿了便宜,還有的則是不知從哪裏得到了風聲,但其余七成都是在官府政令之日附近簽立的。”

“他們有的說,是田主欠了他們的錢,田租,要以田抵債,有的是祖產,兄弟妯娌爭訟,還有的說忘了在官府登記造冊,甚至有的人就是要明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