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5章 初衷(第2/2頁)

這名禮部郎中的話說完,大家紛紛鼓掌,吃瓜群眾表示說得好啊。

林延潮心知,這舉對官員而言,百利而無一害,提倡出去,無論是官員,還是讀書人都是一片叫好,一致擁護,實在是大大有利於他的官聲,而且此議一旦通過又成了他的政績,唯獨只是苦了老百姓。

潘晟問道:“列位,可有不同之見?”

一名禦史出班道:“吾以為不可,天下生員士風日下,吾等不思如何革除積弊,反而擴招生員,此可乎?另譬如一縣之地有十萬頃,而生員之地三萬,生員之地免役,故百姓以七萬傾當十萬。若生員激增,生員之地五萬,則百姓以五萬傾當十萬之差矣。若生員之地九萬,則百姓以一萬當十萬差矣,故生員地益多,則百姓益困蘇也,吾泣稟諸位同僚,此議萬萬不可啊!”

這禦史說完想到老百姓的艱苦,頓時潸然淚下,淚水直接滾落在朝服上。

林延潮聽了也不由嘆息,擴招生員,與後世大學擴招不同啊。

後世國家為了支持大學擴招,連畢業生包分配都取消了。但大明朝可能為了擴招生員,而取消生員免賦免役的待遇嗎?

誰進行此變革,下場絕對比張居正還慘!

不少官員臉上都露出不快的神色。哪個官員沒有子侄,同族,誰不想有功名在身。

擴充生員自然是惠及所有人了。這應是人緣多差的人,才反對此見。在場如林延潮這般對這禦史表示理解和支持的官員,著實不多。

林延潮心想,這位禦史是何人?這樣的人值得自己結交。

“馬禦史,此言差矣!”禮部郎中哪裏甘心意見被否定,立即反駁。

而林延潮聽到馬禦史三個字,頓時由以手扶額,馬禦史……這不是上一次因經筵上自己的“離經叛道”之言,而彈劾自己的禦史嗎?這……這自己的人品也實在太差了吧。

林延潮遂立即放棄事後與馬禦史結交的打算。

但見這位禮部郎中道:“讀書人士風日下,難道就不招收生員了嗎?如此朝廷索性連科試也不要了,此乃因噎廢食之舉。生員之地免役乃是天家供養,好讓讀書人沐得天恩,此次天下清丈田畝,各縣得田畝又豈止萬頃,拿出一些分潤給新增生員,正得所用。”

接著兩名官員爭議不休。

這時潘晟先與張四維商議了幾句,再問林延潮道:“林中允以為如何?”

林延潮仍是那一句道:“下官資歷尚淺,能奉皇命前來列席聽聞各位大人高見已是受益匪淺,至於評議實不敢妄言一句。”

潘晟,張四維一並道:“誒,林中允不要謙虛,你乃陛下的近臣,必是能揣摩到聖意一二的。說出來,也好讓我們參詳一下。”

這麽淺顯的套路,林延潮豈會上當,於是立即回了一句道:“下官雖侍奉禦前有一段日子,但陛下聖心獨運,豈是我凡夫俗子可以揣測絲毫呢?陛下隨意之妙思,臣就算殫精竭慮也不能及萬一!不是下官不肯說,實是無從說起。”

潘晟,張四維對視一言心想,難怪此子能得陛下信任,僅說這不要臉的馬屁功夫,當朝大臣中最少也是可以躋身前十的!

見林延潮如何都是不說,潘晟,張四維只能感嘆一句陛下聖明來結束對話。

潘晟出言道:“兩位都言之有理,此議可列入備條,你們暫先退下。”

馬禦史與禮部郎中擱置爭論退下。

下面一名禮部員外郎道:“吾以為文教之事,當以惠及萬民為先。人人習頌聖賢,治世近矣。吾以為朝廷可命天下各州府,擇治下富裕二至三縣,每縣增設兩所義學,每所義學每年授五十名生童。”

“如此每府義學可多授二三百名,以天下一百五十余州府計,每年有三五萬儒童可以受益,長此以往文教可興。”

這禮部員外郎之言一出,不少官員紛紛點頭,這個政策還是蠻對頭的,甚至連馬禦史也是露出了稱許之色。

林延潮卻眉頭一皺,這建議太想當然了,雖有點近似自己國民教育的初衷,但步子不是這麽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