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38章 文教也是事功(第2/3頁)

“放肆,孫老頭睜大你的狗眼,這位是今科狀元,還不跪迎。”匠戶裏甲大聲喝道。

聽了是狀元公,刻坊裏匠人都是放下手頭之事,來至林延潮面前跪成一排。

那老翁顫栗地道:“小人孫有功,是刻坊匠工,本以為狀元公要遲個幾日才到,但沒料到今日就來了,小人未能遠迎,還請狀元公恕罪。”

林延潮笑著道:“老人家無妨,我先來看一看。”

林延潮來前就聽說了,這刻坊屬於匠戶。

明朝的戶籍份三等,為匠戶,軍戶,民戶。匠戶與軍戶一樣都是世襲,祖祖孫孫都要當工匠的,不能從事其他行業。

孫有功這一家原籍浙江海寧,成祖時從海寧至京師為住作匠。

身為住作匠除了每月為朝廷服役十天。其余時日可以自營。至於孫家自營的匠坊,平日都是給書肆印作通俗小說,然後按書頁定價。他們采用的是雕版刻書,每頁約五百字,一頁收白銀五錢。

如此《學功堂雜論》一刊刻書只需五兩之資。不是說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節約成本嗎?怎麽到了最後雕版印刷還要比活字印刷便宜這麽多。

我莫非穿越錯朝代了嗎?我大概是來到一個假明朝吧。

林延潮幾乎仰天長嘆。

林延潮對孫有功道:“起身吧,我來看看你們的雕版與印紙。”

林延潮話說得客氣,但幾名匠人哪敢輕易起身。

正所謂士農工商,工匠社會地位極低,不說林延潮身為當今狀元,就是一名普通讀書人,他們也是不敢失禮了。

匠戶裏甲在旁道:“狀元公,還是讓他們跪著說話好了。”

林延潮也不刻意堅持,而是問道:“孫有功,你家幾口男丁?”

孫有功跪著道:“有三子,長子在司經局應役,老二家裏幫我雕書,老三還在蒙學讀書,其他人是我請的幫工打打下手。”

孫有功說完,匠戶裏甲就在那邊笑:“孫老頭,你家老三還想出息?那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還不如老老實實給貴人做事,白白將銀子投進水裏作什麽?”

明朝的匠戶是可以科舉的,中舉中進士的人數雖少,但也不是沒有。只是身份僅僅限於自身入役的匠戶,如那些因罪全家逼為匠戶的匠人則是沒有資格的。

孫有功聽了總甲的譏諷,囁嚅地道:“咱刻了一輩子書,但書上的字十個裏也識不得一兩個字,老三將來讀書不成,至少也可作個識字的工匠啊。”

林延潮則是沒想到孫有功居然不識字。

於是林延潮詢問孫有功雕版印刷之事,並將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比對了一下,他終於明白為何雕版印刷仍在明朝大行其道的緣故了。

原來這個時代活字印刷,主要用於私人刻書,盡管刻出來字跡清楚,點劃明確,但成本太高了。

而民間如赫赫有名的建陽幾個書坊,很多還是采用雕版印刷。

要知明末可是通俗小說興起的時代,如大家今天看到的某梅,某團之類的小說,都是用雕版印刷一個字一個字刻出來的。

這是為什麽?因為通俗小說的讀書群,都是市井之流,面向大眾讀者,所以以盈利為目的,因此要得是便宜實惠,這才采用雕版印刷。當然雕版印刷一向被士大夫階層詬病為“版紙惡濫”,而且錯字又多,所以只能面向普羅大眾。

不過在嘉靖隆萬年間,雕版印刷也進行了革新。

在嘉靖年間首先是發明了匠體字,所謂匠體字也就是今日宋體字。

宋體字的特點,就是橫輕豎重,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匠人雕刻。在宋體字出來前,雕字工一天只能刻兩百多字,但之後效率大大提升。

宋體字除了易於雕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好學,容易上手。過去刻匠都要能寫一手好書法,才能雕版,如此刻出的字才美觀啊!否則歪歪扭扭的成什麽樣子。

但宋體字不同,以方筆刻書,就算不識字的人,叫你臨摹總會吧。

當時宋體字一出,有人諷刺這宋體字既非顏體,也非歐體,這叫什麽字?這匠人刻得宋體字,幾乎千篇一律,仿佛同出於一人之手。

對於保守的士大夫而言,純粹為了印刷而生橫輕豎重,起承轉合不帶弧度的宋體字,自然是看不慣的,這無疑破壞了書法的美感,被視為惡劣,呆板,甚至是已不成字。

聽孫得功說得這裏,林延潮卻露出一抹譏諷的神色。

歷史會證明宋體字活得比誰都好的。

這些士大夫反對的原因,在於“墨守陳規”,“求道不求利”,林延潮不主張這些,事功就是追求功效二字。

除了宋體字,為了逐利,民間的刻坊,對雕版印刷還進行了流水化作業。從過去雕刻一人包辦,到刊字匠,刷印匠這等分工流水作業雕字工,如此效率更是提升。而最受詬病的“版紙惡濫”也略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