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27章 道統論(第2/2頁)

子夏是孔子親傳,論語裏子夏說過一句話,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

就是道德上大節要守住,但小節可以變通。

“……並授魏文王為王者師,又授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厘,李悝……李悝篡法經,商鞅挾法經入秦……”

聽著子夏的教學經歷,眾人不由佩服,論教學經歷,這是何等牛逼。

魏文王在戰國是媲美秦孝公的存在,任用儒家之田子方、段幹木,法家之吳起,李悝為大臣,儒家法家大臣並立朝堂同心協力,魏國因變法而興盛。

魏文王事子夏為師,用子夏的學生田子方、段幹木,吳起,李悝為變法骨幹,等於就是用他的學說治國了。

此外子夏弟子裏田子方、段幹木繼承儒學,禽滑厘是墨子首徒,吳起合兵家法家,事跡婦孺皆知,就不多說了,主要是李悝還是法家。

李悝為法家鼻祖之一,開戰國,也是中華變法之河,他寫了一本書名為法經。後商鞅挾法經入秦,得秦孝公重用,主導秦國變法。

法家中李悝,商鞅都可謂承子夏之學。

子夏學問是孔子親傳,但他之學重於儒學裏的務外經世,故而有別於子思,子張,在儒學中另起一脈。

所以眾人聽林延潮這麽一解釋,稱子夏啟事功學,也有道理。

“子貢,子夏後傳荀子……”

聽到林延潮提到荀子這個名字,眾士子心底一噔心道,果真有他。

子貢,子夏都沒有學說留著後世,只能從別人只言片語中察起主張。

但荀子不同,他有學說傳世,讀其書稱荀子之學為事功學開山祖師,那麽再適合不過了,簡直不容置疑。

荀子與孟子時代相近,但主張卻是南轅北轍。

荀子的學說,受歷代儒家學者的抨擊最多,甚至有人主張將他從儒家門籍裏開除出去。而對林延潮而言,他對荀子的性惡論不那麽認同,但他的學說與事功學確實相近。

比方李悝是子夏的弟子,商鞅是子夏徒孫。法家裏同樣顯赫的另兩位人物,韓非,李斯則都受業於荀子門下。

荀子與子夏一般,都繼承了孔子的“外王之學”。

荀子講,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還講禮以定倫,法能定分,主張禮法並舉、王霸混用。

孟子所倡“法先王”,荀子則倡“法後王”,這就好比當初周子義與林延潮經筵辯經,周子義說要法就法三代先王,林延潮說三代可法,但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也可法。

荀子曾去過秦國。

當年孔子西行不至秦,但荀子對秦國評價卻極高,說秦國百姓,吏,大夫皆有古風,政治清明,仿佛無人治理般,幾乎古時之治。

荀子還贊治之至矣,秦類之矣,意思國家大治至秦國那個程度就行了。

看這幾句話,大家都以為荀子很推崇法家治下的秦國,但荀子話鋒一轉,卻道秦國什麽都好,但偏偏沒有儒。

荀子還說,粹而王,駁而霸,無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

就是國家治理之道,要麽純粹以王道,要麽王道駁以霸道,沒有儒怎能不亡,這就是秦國所欠缺的。

弟子李斯曾對荀子說,秦國之強,是因為非依靠仁義去為之,如此做事能放開手腳。

荀子告誡李斯,舍仁義而行,這是舍本逐末,亂世就是這麽來的。

李斯最後沒有聽,仍西行去了秦國。

說到這裏,日冕所指已是過了一個時辰,林延潮頓了頓,示意稍稍休息,自己離開學功堂。

眾士子們方才聽著林延潮侃侃道來,皆覺得他的話中有至理在其中。

議論時,眾人歸納其道統之說,若說理學道統,是曾參,子思,孟子,以及後來的程朱,他們務孔子所傳的內聖之學。

那麽事功學道統則是子貢,子夏,荀子,務儒學裏的外王之學。

還有人道,儒學道統裏也有務外之學,看來務外不是法家所創,而是法家師法儒家而來。

此言大家都覺得有幾分道理。

士子們又心想,那麽荀子之後,事功學學統應是龍川先生心水先生繼承了吧。正如孟子之後,學統為北宋時周子,二程繼承。

林延潮回到學功堂,將石磬一敲。

石磬響後,眾士子們都停了議論。

林延潮又起講道:“荀子之後,事功學之學統傳之……”

說到這裏林延潮頓了頓。

“……傳之董子。”

林延潮說完,眾士子們都是倒吸了一口涼氣,不由都生出竟然是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