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40章 大唐紅夷大炮(第2/2頁)

當然了,人家海軍其實也是不願意要這些垃圾貨色的,但是架不住這些鐵炮更便宜啊,而且海軍對火炮需求的數量比陸軍更多,而且更急迫,所以現在海軍也是捏著鼻子裝備這些質量差到讓人幾乎難以忍受的鐵質火炮。

火炮質量不行,材料以及加工問題都是關鍵!

此時,畢冠林繼續道:“經過前期的研制以及嚴格極限測試後,最後我們確定了制造工藝流程,並確定了該款火炮的詳細參數,並以此試生產出來了三門樣炮!”

李軒知道,眼前的這三門九斤火炮,就是他們試生產火炮的火炮了,至於說之前的那幾門樣炮,根本不具備代表性,之前的那幾門樣炮,都是為了尋找問題,確定生產工藝以及流程的,而且大多都是已經被各種極限測試打到報廢,早已經是回爐重鑄了,李軒就是想要看也是看不到了。

“這款火炮口徑為一百一十六毫米,炮管長二點六米,二十二點六倍,全重為一千四百公斤,發射的實心球彈丸重五點四四公斤!”

“標尺有效射程為五百五十米,最大射程我們在測試的時候,可以達到三千六百米,但是和以前一樣,我們極度建議不要在超過標尺有效射程,也就是五百五十米之外開火,因為這樣命中率將會非常低!”

畢冠林使用的各種單位,都是大唐王朝所提倡,準確的說是李軒所提倡的新制,這是李軒為了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所特地推動的。

所以如果用新制的炮彈重量來稱呼的話,這門火炮應該是五點五公斤火炮,但是這和陸軍以及海軍準備大規模推行的新火炮分類方式相沖突。

因為采用彈重的方式已經是無法給大唐王朝裏眾多的火炮種類進行詳細分類了,所以目前陸海軍都是準備用年代加口徑以及倍徑相互結合的方法來進行詳細分類。

不過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所以目前很多人還是習慣稱呼為九斤火炮,頂多就是在前頭加一個三年式,變成三年式九斤火炮,李軒也是不準備在這種稱呼上進行強制改動,反正就是一個稱呼問題,也不影響計量問題。

如果李軒願意,把這款火炮稱之為紅夷大炮也行啊,但是有必要嗎?沒有!

李軒是知道佛郎機人的十二磅的性能數據,基本上和自己生產的這款九斤火炮類似,就是自行生產的九斤火炮重量要大一些,但是也大不了多少。

畢竟是一噸多重的大家夥,區區一百公斤不到的重量差別不算什麽。

簡單解說了一番後,就是開始了實彈測試,而實彈測試實際上兵工廠方面以及軍方的代表在之前都已經是進行過多次了,要不然的話也不敢拿出來在李軒面前演示。

因此試射的結果自然是非常成功!

試射完畢,李軒就是指示工部方面,要盡快的開始量產!

現在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對這種口徑達到了一百一十六毫米的加農炮,也就是九斤火炮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觀看試射完畢,李軒自然是不會直接打道回府,而是又去了肇慶兵工廠的廠區進行視察,重點是視察兵工廠裏的現有的火槍、火炮以及各類武器的生產線。

同時還觀看了兵工廠內已經是開始實用化,以水車、畜力為動力的眾多加工機械。

這些機械在李軒看來還非常非常的原始,但是他也是知道,這些機械在這個時代而言,其實已經算是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尤其是那一架體型相當龐大的水壓鍛床,更是讓李軒看的感嘆不已。

能夠在一片手工業裏發展出來這麽一家具有初步工業化的兵工廠,這可不容易啊!

當看到了這些機械後,李軒就知道,大唐王朝已經可以把板甲的生產提升日程了!

板甲,這玩意不管是李軒還是說大唐王朝裏的軍方將領都是不陌生,因為他們之前和佛郎機人的接觸,已經是發現了佛郎機人所裝備的這種板甲。

他們手中甚至還有著一些板甲呢,他們之前就已經在和佛郎機人的軍械貿易裏,從佛郎機人手裏買到了幾幅板甲,當然了一開始只是作為研究所用,並不是說買來直接裝備。

不過他們對此雖然有所研究,卻是沒有想到過陛下會直接說大規模生產並裝備板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