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五章 兵糧

誠如鄧子龍所料,巨量火藥消耗之下對北洋旗軍的射擊水平提升並不明顯,但在最終成績之外的各項指標均有很大提升。

裝藥裝彈、射擊結束後清理銃膛這些工序上,能看出來這段時間北洋旗軍沒少吃苦。

射擊比賽結束後,豪商巨賈由常勝縣令鄒元標設宴款待,陳沐則叫上西班牙三阿,在軍府衙門二樓吃了點飯。

遠未到宴席的層次,只是單純吃了幾份軍糧,在國內陳沐還是比較講究吃的,但在亞洲,他每天都吃兵糧。

當然了,他吃的要比大部分人稍好一點,東洋不興軍官灶,他吃的騎兵糧,比步兵多一個菜。

但這並不意味著簡陋,新大陸最好的廚子都在東洋軍府,像旗軍、小旗官、宣講官一樣,東洋軍府有一套完整的夥夫考核指標與晉升路線,一樣有等級獎勵。

正如旗軍戰鬥技能優秀能拿雙餉、三餉甚至存在於理論中的五餉;旗官遵守命令、指揮下屬的才能高了能得到官職晉升;宣講宣傳得當有多份俸祿還能在戰時替補成為旗官;夥夫也能出頭。

雖然相對而言夥夫晉升更難,畢竟眾口難調,可一旦得到足夠的晉升,他們的最高榮譽就是他今天命令所有夥夫做什麽,東洋大臣就得吃什麽。

想成為甲等都督級廚師可不容易,其實從指揮級廚師開始衡量技能價值的就已經不是做菜了,他們還有想方設法地使用亞洲隨處可見的新食材、思慮如何做出新的菜式、匯編成書教授下級廚師。

不會做菜不行、不會創新不行、懶惰不行、不識字不行,不知道食材營養更不行。

當然,是這個時代知識框架內的營養。

不過還好,如今東洋最好的廚子基本上都是香山千戶所時代每個小旗行軍中背後背一口黑鍋的那些人,跟他們一批的旗軍絕大多數都是衛將了,這些人都有不錯的文化功底。

東洋大帥太在乎部下吃什麽了,因為他太清楚只要中國士兵吃飽了,就已不懼怕任何敵人。

陳沐的飯菜用的是北洋軍攜行輜重中的赤黑漆木雙層食盒盛的,拆開主食盒裏放著一塊炸至焦黃的紅薯餅與兩小塊黃澄澄的松軟玉米餅。

主菜盒裏分隔四欄,沒份菜量都不算大,但湊在一起絕對夠吃,分別是蒜泥醬碟麻家港熏牛肉六片、四只常勝金蝦粉蒸去殼蟹鰲肉一雙、一大勺開胃番茄醬燴黃豆與界縣羊灌腸配蔥燒羊肉一碟。

正當中還放了顆紅鄧鄧的金城鹹鴨蛋。

阿爾瓦領銜的金城三阿就沒這制式漆木食盒了,他們用的是制式分隔大圓陶盤,比起漆木食盒稍顯沉重,北洋旗軍有時也用這個,在駐地裏,陶的比木的好清洗些。

這些陶器不是移民燒的,東洋軍府下屬磚瓦廠如今專做磚瓦還忙不過來,何況移民想要設立工廠需要東洋商務局與常勝分司審核,對他們的開廠造物是有方向推薦的,走高附加值的路線。

燒陶器做餐具這些簡單便宜的工作都外包給原住民了,鄒元標非常鼓勵原住民建廠置辦產業,雖然他們不像移民或軍府下屬官辦工廠那樣業務熟悉,但勝在樂於學習來自朝廷的一切,只要朝廷教、他們就學,一聲令下便紅紅火火地置辦起來。

他們對大明有樸素的情感,不單單是因為明軍不來他們很多人會死在西班牙人的礦山,更在於大明允許他們是不同的。

東洋軍府從未禁止過他們說原住民語言,從未禁止過他們行原住民祭祀,從不禁止他們做任何律法允許之內的事。

因為不論他們做什麽,楊廷相的徒子徒孫們都會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搜尋出蛛絲馬跡:看,在三百年前,中原王朝的這個省份用過這樣的東西;看,在兩千三百年前,中原王朝這個侯國有這一習俗;看,在三千年前,祭司同樣使用過這樣的面具。

他們做的越多,越會被發現間隔遼闊海洋的兩個大陸居然有幾乎相同的習俗與器具……其實別說兩個大陸,就算全世界這樣的相同點也多的是,北歐的海盜們還有龍頭船呢。

大明,大明可能是他們曾經無法回去的家鄉,也可能與他們毫無聯系。

有些人沒有能力辨別,他們盡力接受著楊廷相的徒子徒孫們灌輸的一切;有些人有能力辨別,所以他們用力為楊廷相們抹去有爭議的部分。

還有少數人知道真相是什麽,但他們拿著龍虎道君木像笑而不語,並鼓勵兒孫在大婚之時去縣衙找縣令借一身官袍,說:我們家也該修祠堂了。

不論如何,無所依仗的原住民找到靠山了,他們竭盡全力地與山融為一體。

這些事對陳沐的東洋軍府太簡單了,簡單到不需要陳沐費心,一個有情有意,事情還能多復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