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 開蒙(第2/2頁)

就南北講武堂、講文院、北洋軍府的經驗來說,新設立的小學堂就算準備再完善,前幾期也是有弊端的,等到海龍入學的時候,應該會相對完善一些。

除了家事,南北二洋軍府、南北二軍器局接下來幾年的任務指標也由陳沐下達。

諸如每年造多少條船艦、造多少支銃炮、造多少件甲胄、準備多少火藥,全部經由北洋軍府測算後分派各地,甚至精細到兩京一十三省軍兵武器換裝。

“依照去年產量,宣府軍器局每年產燧發銃八千杆,南洋衛軍器局每年產燧發銃兩萬八千杆,北洋軍器局每年產燧發銃四千杆,這個數字是留有余量的,合計四萬杆燧發銃。”

“宣府與北洋軍器局產量還能進一步提升,我認為明年五萬、後年五萬六千杆燧發銃是可以做到的。”

南洋的燧發銃產量高並不是因為制造工藝,而是因為銃機、銃床、銃管等零件已經多數外包給佛山等地匠人,南洋主造制造工藝最難的一部分,余下驗收零件組裝。

為保證質量,各爐戶依鐵冶村編號,零件在組裝成銃前經四道檢驗工序,這一點不論在宣府還是北洋,都沒有這麽嚴格的。

一杆南洋造銃拆開,銃管、銃機、銃床上都有驗收人的名字,而且還分別制定了損壞年限。

產量最高的反而是質量最好的。

“從各地提一批換下來的火繩鳥銃,裝船一道運往亞墨利加,我有預感,等咱大明的艦隊到那邊,這東西就是硬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