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報效

“程大位去麻家港了?”

北洋衙門,陳沐有些意外地對客座前來拜見的客人緩緩頷首,道:“看來這萬歷數學獎得主是過不來了,他去麻家港行商,販賣的都是些什麽貨物,吳兄可知道?”

陳沐對面坐著的人名叫吳守禮,與程大位一樣也是徽州商賈,家裏有兩個子侄被萬歷皇帝破格提拔為南京光祿寺屬官。

因為前幾年北方大旱南方水災,就是趙士楨拿著南洋軍府當年供給朝廷賑災銀去賑災的時候,徽州府豪商吳守禮也向朝廷捐了二十萬兩賑災銀,以賑濟南方水災。

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吳守禮這個徽州做木材生意的商賈比陳沐富貴,而且富貴多了。

此次拜訪陳沐,吳守禮也做足了禮數,提前數日便投上拜帖,還附著小舅子楊應龍的介紹信,信上闡述了徽州吳氏的木材買賣之來源,其家在黃山紫霞峰往湯口一帶有大片林場,於長江流域生意做得很大,每年播州運往南直的木材三分皆由吳氏販賣。

除木材買賣外,自然也經營鹽業、當鋪等買賣,不過都並非主業。

“去歲他販往四千裏百戶所一船米,回程帶回一船毛皮及七十余根海象牙,歸途遇難幸得陳佛所救,盡托在下代售,換得銀兩購了陳佛言大東洋所需的工具、馬狗。”

吳守禮口中的‘陳佛’不是別人,正是去過一趟麻家港的陳矩。

他其實並沒有做什麽事,但這個時代大多數宦官出了紫禁城便在地方作威作福敲詐索賄,沿途官吏驛站都要好生伺候。但陳矩幾次出京都非但未曾騷擾地方,還用朝廷給他的賞賜沿途瞧見哪裏路不好走,便出些錢修修路,哪裏城隍廟或寺廟破損,便出錢修繕,因此被百姓稱作陳佛。

陳沐嘆了口氣,天底下明白人還是太少了,怎麽就沒人叫老子佛呢?

“看來程兄這次是不會賠本了。”

陳沐其實一直很詫異已經將算數做到極致的人做買賣怎麽會賠本兒,也打心眼裏希望程大位能多賺點錢。

不過此時聽說程大位在四千裏百戶所購得海象牙還是讓他感到不快……大東洋各港的海關要盡快成立了,這幫徽商已經嗅到發財的門道,往後漏繳的每一筆賦稅都是從他陳二爺身上扣肉!

七十多根海象牙,嗯?

至少有十根屬於他東洋軍府!

不過氣歸氣,陳沐並不會追繳,程大位此次機緣巧合的輸米是解了那些困厄旗軍的燃眉之急,不過等北方航線旗軍的補給正常化,就不能再這樣了。

說到海象牙,此前陳矩回來時就從麻貴那帶回不少,是聽從麻貴的請求,將這些與陣亡旗軍人數相等的海象牙送往陣亡旗軍家中作為撫恤,一人一根。

“吳兄此次來見陳某,費了許多力氣,單單書信往播州一去一往便是倆月,因此陳某必須要問問。”

陳沐官袍大袖下的左手伸展,道:“足下是何來意?”

“在下知曉朝廷東洋軍府即將出征亞墨利加與歐羅巴,在下雖為商賈,亦有意輸金助戰報國,知北洋軍府不缺真金白銀,故吳氏向我徽州同鄉購雙桅海船一百七十七艘,資東洋軍府以供報效。”

雙桅海船,那最少也是民料三百的海船,一百七十七艘?

一個人,把陳沐遠征東洋第一批缺少的輜重船湊了一半?

造一艘船便宜,四百料的福船造價工料合一起才不過七十至二百兩銀,即使有損耗折價,買一艘也比造一艘貴。

陳沐快速在心裏估算一番,得出結論,這批海船至少價值白銀五萬兩。

可吳守禮拱著的手卻還未放下,接著道:“這些海船尚在沿海漂泊,不日即滿載造艦杉木抵大沽口,船上杉木亦屬在下報效朝廷所盡綿薄之力。”

這就了不得了!

雖說杉木、松木是造船用料中較為下等的木材,一艘戰船是很少用這種木料的,因其質地都比較軟,只用來做桅杆,因為杉木直,長度不夠就用拼接手法,再打制鐵箍逐寸包圍。

通常做戰船殼、梁、舵杆、關門棒與枋檣的是楠木、櫧木、樟木、榆木、槐木,而且樟木還要用秋冬兩季伐的,春夏季砍伐時間久了會被蟲蛀。

到現在,因西南、馬六甲及南洋輸入柚木,如今需需要堅硬質地的木料都采用柚木。

但輜重船卻可以稍稍放低這些要求,尤其在陳沐缺少輜重船的情況下,這批‘報效’價值不菲,不亞吳守禮曾因南方水災而捐出的白銀。

並且吳守禮一下解決了陳沐眼前兩個大問題。

一個是第一批東渡大東洋的輜重船問題,有這批海船加入,陳沐馬上就能起航;第二個則是今後輜重船隊的問題,海船所載的木料能幫助第二批輜重船隊的快速建造,並且還能為戰船修建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