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發現油田帶來的副作用

如果日本人真的開始瘋狂的在東北找油,劉浪真心的在中國西南祝福他們,鬼子們,好好找吧!別想其他辦法了……

那是因為,曾經的時空中,日本人雖然在中國沒有找到原生態石油,但他們依舊從中國東北碩取走了不少的“石油”,不過不是原生態石油,而是“人造石油”。

東北的鐵礦石、煤炭資源極其豐富。位於撫順的露天煤礦擁有斜度30度左右、厚度達300米的優質煤層,煤層上覆蓋著厚度大約200米的油頁巖層。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在撫順煤礦調查時發現,從高處滾落下來的油頁巖石塊,有時在落下的過程中就因摩擦而燃起了大火,從而日本人推測其中含有大量的油質。

1921年初,滿鐵中央實驗所開始研究撫順煤礦油頁巖的開發。1929年12月,撫順頁巖油加工廠落成,以日產4000噸的規模開工了,隨即被列為日本的“國防工業”。

到1937年全面戰爭開始後,日本開始大量儲油,由於中國東北發現了油頁巖礦,煤炭資源豐富,日本人造石油計劃的半數工廠設在中國東北。

但當日本投入大規模加工後,發現原先的提純法不僅影響了石油的品質,也根本無法供軍艦使用。最後,撫順油頁巖廠負責人長谷川清二引咎自殺。

於是,日本轉向了“有成功先例”的煤炭液化。

合成石油哪家強?答案是第三帝國。

1933年納粹上台以後,在解決戰爭機器的動力問題時采取開發液化煤炭生產“合成石油”。希特勒對化學家們說過:“現在離開石油的經濟是不能想象的,對於要求獨立的德意志來說,付出什麽代價也要把液化煤炭計劃進行下去。”

1939年9月,第三帝國開始進攻波蘭的時候,合成石油生產能力已經達到日產7.2萬桶,占到了第三帝國全國石油供給量的46%。大戰剛剛開始的時候,第三帝國軍勢如破竹。

看到第三帝國在合成石油方面成功所帶來的有利局面,日本自然堅定了開發人造石油的決心。但是,第三帝國把這項技術視為國防工業機密,不肯外泄給日本。一無所獲的日本人只得自己鉆研。

到了1939年7月,日本煤炭液化作業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煤液化油。不過只裝滿了3個玻璃瓶,其中一瓶獻給了皇宮,另一瓶送給伊勢神宮,第三瓶贈給了阿部的母校北海道的輕臼小學校。

日本人曾雄心勃勃地致力於生產人造石油,然而到1943年產量為100萬桶,僅為原定當年生產1400萬桶的8%。由於一半以上的產量來自中國東北,1944年末和1945年,日本近海航道被水雷封鎖而無法將那些人造石油運回本土。

這項工程耗盡了大量的資源、人力,以至於滿鐵調查部後來起草了一份措辭非常嚴厲的報告,警告說日本的能源前景並不光明,人造石油工業“也不是到了日本需要大量石油之日,只要一抓,倉促之間就能生產出幾百萬噸的程度”。

從當時的技術水平來看,即使撫順油頁巖和人造石油工業全部發動,一年的石油產量也不會超過10萬噸。加上本土和北樺太的石油產量,估計日本的石油生產能力最高可以達到每年67萬噸。日本海軍在1931年做過保守的預測,推斷此後5年內,日本國內的石油需求量最低可以壓到每年250萬噸;即使這樣,日本每年還有183萬噸的巨大缺口,需要通過從國外獲得石油來彌補。要不然日本海軍也不會以英美為假想敵,為了石油,他們的目光已經投到了東南亞。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日本的“人造石油計劃”始終沒有大的起色,最後不得不宣布計劃破產。因此,日本的局勢更加緊張。為了獲得石油,它必須開拓新的渠道。

但饒是如此,日本二十年間,從撫順油頁巖而共獲取人造石油210萬噸,其中很大部分都成為了輕質汽油,成為了日軍在中國戰場上的幫兇。

如果能借助著中國內陸可以有油田的這一契機,讓日本高層放棄繼續大力發展人造油事業,減少對東北資源的掠奪,這也是劉浪樂於看到的。

當然了,此次中國四川發現油田引來中外各方關注,中國政府的收獲絕不止於擁有了一個小油田可以證明自己不是貧油國,哪怕那個小油田根本無法滿足大量汽車飛機的需要。

日本人的間諜在中國滿天飛是事實,但中國人也不是傻蛋,四十年代以前中國簡稱為“中統”的最龐大的特務機構也早就盯上了日本人,自油田消息放出以後就嚴正以待。

短短的半月時間,就捕獲了日本高級間諜五人,摧毀與之有關聯的聯絡處十余處,甚至有一人還是國黨一高官的貼身女仆,連如此高官的近身之人都是日本間諜,可想而知,國府的情報在這數年間也不知道被泄露出去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