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物質準備法國和比利時(第3/6頁)

殖民地的航空兵未統計在內,因為在戰時要求該航空兵仍留在殖民地內。

比利時航空兵部隊

比利時航空兵部隊的組成幾乎和法國完全一樣。

陸軍配屬航空兵包括:

2.用於軍、摩托化師和騎兵師的航空兵的分配和相應的法國部隊相同。

在動員期之初,設想有5個軍、2個摩托化師和2個騎兵師,航空兵部隊的編制如下:

海軍配屬航空兵包括:

1.用於海軍基地防空:10個水上驅逐機中隊,共有60架第一線飛機及20架備用飛機。

2.用於潛艇搜索及反潛護航任務:10個水上偵察機中隊,共有60架第一線飛機及20架備用飛機。

3.用於遠程偵察:2個戰略水上偵察機中隊,共有12架第一線飛機及4架備用飛機。

總計22個中隊,132架第一線飛機和44架備用飛機。

獨立空軍:用陸軍最高指揮部掌握的部隊實施對敵國領土的空中進攻。

防空:編制上作為一個獨立的機構。包括:6個驅逐機大隊,每大隊2中隊(共72架飛機),1個高射炮團(48門75毫米高射炮及168挺高射機槍)。

在首次動員後,比利時航空兵部隊的總兵力如下表:

盟國航空兵部隊

盟國航空兵部隊的戰時編制,按專業分類如下表:

和平時期的編制如下:

動員

在及時采取措施以後,已經可以成功動員各單位航空兵了。經過了這些措施以後,戰鬥人員增加到滿編的兩倍,而且經過了正規的操練。

各戰鬥單位的儲備物資按照戰時編制的存儲量,存放在動員倉庫裏。

就像我前面說的,每個飛行中隊,必須由4架飛機增加到8架,其中,6架為首發機,2架備飛。還有,飛機總數還要再增加一倍,用來組建第二飛行中隊。所以,動員倉庫裏,每個飛行中隊要有12架飛機和所有零配件。

以前有過一個統計:在戰爭中,每個中隊每月大概會損失三分之一的實力,所以,法蘭西航空兵每月用於替換的飛機估計要2000架左右。我質疑那些兵工廠,在戰爭剛開始的幾個月裏,究竟能不能生產這麽多的飛機?因此,我認為每個飛行中隊都要再準備兩架備用飛機用做二線備飛飛機。這樣,每四個飛行中隊,在動員倉庫裏都會有16架飛機和零配件。這樣做,是考慮到最少在剛開始戰爭的兩個月裏,每個飛行中隊都有足夠的不用補充的戰鬥力,儲存這些大量的航空物資,是需要花費很多錢去存放、修理、管理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東西還會過時,就算從未使用過,也只能淘汰掉。但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在戰爭總動員的時候,這些東西必須掌握,這些大量的物資還必須不停地用新型號來替換,用來讓航空兵熟悉工業科學的進步。一般說來,一個替換周期最好是5年。這就是說,就算每年有3000架飛機列裝,倉庫裏還是會有一些役齡超過5~6年的老式飛機。

軍事評論員針對這種情況做出了很多批評,他們認為,每年花了大量的錢去買新飛機和新發動機,然後扔在倉庫裏讓它們慢慢過時,明顯是錯誤的舉動。他們始終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讓工業永遠準備用大批量生產的方法生產出最現代化和改進的飛機,而把航空兵的兵力限定在和平時期的需要量上或稍多一些。但是,這種批評是根據不合理的假定來的,它假定戰爭時期法國仍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大量的生產。另外一些批評家則感嘆法國航空兵使用的飛機型號太過復雜,這是因為有許多專業事務以及飛機制造業存在眾多的競爭企業而造成的。

戰爭開始不久後,雜志《翼》登了一篇引起航空界眾怒的文章,但作者X卻一直保持匿名。

他寫道:

看起來法國軍用航空是為樣樣事情而不是為戰爭而建設的。技術專家們把它僅僅看成是一種空氣動力現象。正因為空氣動力學和工業穩定的進步,不斷想出和設計出具有新的改善性能的飛機新型號。軍航接受新型號應該是為了用於某種目的,但是什麽目的呢?好吧,那還不知道呢。首先要研究一下這種飛機,並做做試驗,所以又有另外一批技術人員圍著飛機,看看能用它做些什麽。於是,把一些東西搬到這裏,又有一些東西搬到那裏,照相機、機槍、炸彈架及其他一些東西裝上了飛機,最後這架新型號飛機就變為一架軍用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