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洋戰爭(第2/4頁)

3.直到1917年1月前,德國人才堅決全面地發動潛艇戰。當時,在軍界和政界之間、陸軍和海軍之間時刻充斥著沒有意義的討論,浪費了大量時間,直到發動戰爭後他們仍然猶豫不決。換句話講,他們不能一心一意地投入,這點在戰爭中是最糟糕的。

協約國利用這些空白的時間發明了或多或少的防衛手段,拖延了德國的時間,制造了足夠多的新潛艇。當全面潛艇戰的支持者在德國獲得勢力時,已經來不及了。建造新潛艇的計劃開始了,但已沒有足夠的原料和熟練的工人。1917年底,德國總參謀部拒絕從陸軍中調2000名技術人員給海軍。德國艦隊因長期不能活動,軍心渙散,最後連水兵也招不到。所以,法國海軍參謀部軍史部寫道:“如果德國人在發動全面潛艇戰中不延誤,如果他們的指揮官和水兵的非凡勇敢沒有被德皇及其總理大臣的多疑和猶豫所破壞,我們本來會輸掉這場戰爭。”

因此可以看出,協約國贏得勝利部分還要歸功於德國人。雙方都沒有認識到海戰的事實,這使德國人失敗,同時也給協約國造成了危險。

1917年4月7日美國加入一戰,很可能是由於看到當時德國將取得勝利,而這個勝利不僅會使協約國毀滅,也會對美國形成巨大威脅。參加戰爭使美國在海洋領域也取得了優勢地位,美國人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由於他們的加入,海洋領域傾向了協約國一方,因此,美國人不可能承認自己在海上的勢力不如英國。可以說,當美國艦隊與英國艦隊並肩作戰的時候,兩國海軍之間的競爭就開始了。

希爾海軍上將曾寫道:“至今為止,很少幾個國家能承擔大量財力建造大艦,使它們能控制海洋。可是現在潛艇推翻了這種局面,今後不必再擔心英國海軍施加政治壓力了。”

這就是為什麽富有的國家建造大艦用於施加政治壓力,堅決反對潛艇,同時又戰戰兢兢自以為是地宣稱它不人道的原因。

一戰的海戰方面有一種經常被人誤解的特質。從表面看,海軍的任務似乎只是攻擊敵人交通線和保衛自己的交通線。的確也發生過幾次海上沖突,但是規模不大,也沒有決定意義,這導致一部分人主張海軍未來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保衛自己的交通線和攻擊敵人的交通線,報紙雜志在這方面也發表了比較正式的文章。

可是這個現象會導致嚴重的錯誤。一戰的海上戰爭是在特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協約國艦隊在地理位置和戰略地位十分有優勢。德、奧在戰鬥剛剛開始就覺得自己沒有取勝的可能,它們不想自尋死路,就躲在要塞基地內,由潛艇防守著,等待同盟國出現失誤的時候出來攻擊。德、奧自願放棄自己的海上交通,把商用船只停在港口或任憑它們被中立國扣留。協約國海軍實際上並沒有接觸敵國海軍,但他們也必須時刻高度警戒,嚴密監視在他們控制範圍外的敵人的艦隊。他們在整個期間不得不這樣做,他們寄希望於在敵人出現的時候能捉住它。對他們來講不是怎樣攻擊敵人的交通線問題,因為敵人的交通線就不存在——敵人自願放棄了它,他們的任務是保護自己的交通線不受到破壞。

因此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海戰。英國艦隊進行著隱蔽的活動,它的這種活動在還沒有形成真正的力量之前,敵人就封閉了自己的海軍力量,放棄了海上交通。如果不是德國人強烈的劣勢感,絕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由於這個原因,一些膚淺的人就輕易地認為大的水面艦隊尤其大型軍艦在一戰中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這些人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從錯誤的前提得出錯誤的結論。

事實上,從戰爭開始,龐大的水面艦隊沒有發射一發炮彈,而靠潛在的力量就贏得了戰爭。海戰勝利的結果就是敵人停止了一切海上交通,海軍部隊也不見了。敵人只能依靠潛艇伏擊,潛艇活動的確有可能扭轉局勢,但這並未降低海面最初勝利的價值。這也證明,海面勝利只是阻止了敵人的交通,卻保衛不了自己的交通安全,因為在海面勝利後還要預防潛艇的突擊。逼迫敵人海軍部隊躲藏起來或用其他辦法阻止它航行,再用水面艦艇去破壞、進攻它的交通線,達到這個目的沒有必要去求助於潛艇,因為用水面艦艇破壞交通線比潛艇要方便得多。

因此,如果認為由於潛艇承擔了水面艦隊的某些任務從而降低了水面艦艇的全面作用,那麽按海軍最重要的任務是與敵人海軍交戰並擊敗它來說,潛艇並沒有降低水面艦隊的作用。正常情況是交戰雙方的實力相當,一方不至於在剛開戰就投降。在這種情況下,一種真正意義的海戰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