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3/8頁)

這些都必然會給未來的戰爭帶來深遠的變化,未來的戰爭將和歷史上的戰爭產生根本的不同。所以,從保家衛國來看,空軍的發展,必然會使得地面武器威力降低。

我們得出一個結論:以現在的空軍發展程度來看,只要爆發戰爭,就算沿阿爾卑斯山部署了實力雄厚的陸軍,在海面部署了龐大的艦隊,也不能阻擋敵軍的轟炸機。

大變動

一戰,是一場持久戰,不管勝負,大家都損失巨大,關鍵是由於戰爭技術的升級,倒不是別的什麽。新式火器的發明,通常情況下,使防守方比進攻方更加有利。另外,人們心理上還不能馬上接受改良火器的好處。進攻論者四處宣傳進攻的好處,卻忘了進攻勝利是需要以優勢的武器為倚仗的。相對的,防禦論者就大大減少了。軍隊中大部分人普遍都持有這種觀點:火器的升級對進攻更有利,防守則效果並不明顯。然而事實證明,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實際情況恰恰相反。道理很簡單,只要思考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實戰經驗也證明了這一點。

事實上,火器的每次進步都更有利於防禦。防禦不僅能讓兵器保存時間更長,還能讓它處於更好的地位,可以說,兵器威力的提升,於防禦部署更加有利。事實證明:一戰中防禦體系發展迅速,它在戰爭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我們需要看到,在戰爭中,還是要以防禦體系來構築長期戰線。如果這個防禦體系的裝備還是17世紀初瑞典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那時的東西,還有什麽用處呢?

隨著火器威力的增加,防禦方的優勢逐漸加強。假如兩個人,雙方都裝備射速為每分鐘一發子彈的前膛毛瑟槍,一個人在帶鐵絲網的戰壕裏,另一個人要跑一分鐘才能到達這個戰壕,那麽,進攻方只需要兩個人參與進攻就夠了。因為在一分鐘裏,最多只可能有一個人被擊中。但是,如果雙方裝備的都是射速為每分鐘三十發子彈的來福槍,那就是說,進攻方至少需要三十一個人。當然,我們假定防禦者躲在鐵絲網戰壕後面,進攻者的子彈打不中他。

第一個例子裏,防禦方那一個人“吃掉了”進攻方一個人,但在第二個例子裏,防守方那一個人則可以一口氣“吃掉”三十個人,原因是防守方的威力隨著火器的發展而大大增加了,攻擊方就必須投入更多的兵力才能取得勝利。

事實上,一戰中,由於小口徑武器威力大大增加,防禦方完全可以將敵人大批放進自己布置的口袋,然後在途中將他們統統擊斃。另一種可能,進攻方不顧一切猛攻,防禦方則可以放棄陣地,用大口徑火炮把陣地炸平,甚至連防禦部隊也一起殉葬。所以,在一戰中,進攻產生了巨大的困難,進而更加燒錢。

但有一點要注意,新式兵器威力的提升雖然對防禦者有利,並不代表否定進攻。戰爭,只能靠進攻去取得勝利。我只是要說明,隨著火器威力的逐漸增強,作為進攻方,必須投入比防禦方更多的兵力。

悲哀的是,直到戰爭結束,大家都還沒認識到這個問題,以至於在一戰中,沒有合適的武器來發動攻擊,這些攻擊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結局或是失敗或是收效甚微。由於人員和物資的集結過於磨蹭,使得攻擊的準備工作非常差勁,雙方部隊都疲憊不堪,戰爭時間大大拖延。如果在一戰中,部隊仍然列裝前膛炮,那麽戰壕就不會去用鋼筋混凝土澆灌,也沒必要安裝鐵絲網,也許短短幾個月戰爭就結束了。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進攻性兵器和防禦性兵器逐次發展,從而導致了長期對抗。每次進攻,都要經過多次沖擊,才能突破敵人的防線,露出敵人的核心。正是持久戰才拯救了協約國,使他們得到充足的時間擴充新的部隊,締結新的同盟國,同時這也把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都給拖垮了。

德意志人在戰爭準備期間,就已經考慮到火器威力的加強會給防禦方帶來的優勢。作為注重進攻的軍隊,他們充分準備了相應的武器(305毫米和420毫米炮),用它們迅速突破永久性工事。戰爭開始時,他們發動淩厲的攻擊。但是,當他們在西線被迫進入防禦作戰時,又構築了一條近乎完美的防禦體系,這讓協約國驚詫:這不可能是臨時想出來的,肯定是在戰前很早就充分計劃好的。

在戰爭準備階段,德軍也預料過會在一條以上戰線上戰鬥,這就要考慮防禦了——在其中一條戰線上用小股部隊死守,大部隊從另一條戰線攻擊。可以肯定,他們肯定制定了一些秘密計劃,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實行。這說明,德意志人早已意識到防禦的重要性,雖然他們也堅信只有進攻才能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