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通向慕尼黑的道路

綠色方案是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動突然進攻的計劃的代號。我們已經知道,它當初是馮·勃洛姆堡元帥在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四日制定的。後來,希特勒在十一月五日向高級將領講話時,又詳細地作了說明。他告誡他們「對捷克人的突襲」應當「以閃電式的速度來進行」,而且可能「早在一九三八年」即予執行。「

顯然,由於輕易就征服奧地利,綠色方案已成為一項當務之急;這一計劃必須立即根據當前形勢加以修訂,各項準備工作必須也隨之開始。希特勒在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一日召見凱特爾正是為了這樁大事。第二天,新任命的元首軍事副官魯道夫·施蒙特少校,就整理好了一份討論總結,內容分為三部分:「政治問題」、「軍事決策」和「宣傳」。

希特勒拒絕了「不必有借口或理由就憑空進行戰略進攻的建議」,因為他認為「世界輿論的反對可能引起嚴重的局勢」。第二個辦法是,「在經過一段時期能逐步導致危機從而導致戰爭的外交談判之後再采取行動」,希特勒認為這也「是不足取的,因為那樣以後捷克(綠色)方面就會有所防範」。元首認為,至少就當時而言,還是采取第三個辦法為好,即「以一個偶然事件(例如,在一項反德示威中殺害德國公使這樣的事件)為借口,發動閃電進攻」。我們記得,過去也曾計劃過以這樣的「事件」來為德國進攻奧地利制造口實,當時曾打算把巴本作為犧牲品。在希特勒匪幫的世界中,德國駐外使節肯定是隨時可以犧牲的。

希特勒現在已成了德國的最高統帥,因為他已取得了親自指揮三軍的權力,他向凱特爾將軍強調必須速戰速決。

采取軍事行動的頭四天,從政治上說,是決定性的。如果不能取得突出的軍事勝利,肯定會發生歐洲的危機。既成事實一定能使外國認為軍事幹涉是沒有希望的。至於戰爭的宣傳方面,現在還不是要用到戈培爾博士的時候,希特勒不過談了一下「指導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日耳曼人的行動」的傳單和那些「包含有恐嚇捷克人的威脅」的傳單。

希特勒現在決意要消滅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使德國人深惡痛絕的和約的產物。它也是捷克的兩個傑出的知識分子托馬斯·迎裏格·馬薩裏克和愛德華·貝奈斯親手締造出來的。馬薩裏克是一個馬車夫的兒子,靠自學而成為一個大學者,並且成了這個國家的第一任總統。貝奈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他靠半工半讀,讀完了布拉格大學和法國的三個高等學府,後來幾乎是一再連續擔任外交部長,在馬薩裏克於一九三五年退休以後出任第二任總統。十六世紀時哈布斯堡帝國兼並了古老的波希米亞王國,捷克斯洛伐克現在又從這個帝國中分割出來,在一九一八年建國以後己發展成為中歐最民主、最進步、最文明、最繁榮的國家。

但是,就由於它是由幾個不同的民族組成的,它從一開頭就苦於一項國內問題,二十年來一直未能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少數民族的問題,捷克斯洛伐克國內有一百萬匈牙利人,五十萬盧西尼亞人和三百二十五萬蘇台德日耳曼人。這些民族都依戀不合地仰望著他們的「祖國」——匈牙利、俄羅斯和德意志。雖然蘇台德人從來沒有歸屬過德國(除了曾是組織松散的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而只歸屬過奧地利。至少可以說,這些少數民族要求得到比已有的更多的自治。

就是在一○○○萬捷克斯洛伐克人中占一/四的斯洛伐克人,也要求某種程度的自治。斯洛伐克人雖然在種族上和語言上同捷克人十分接近,在歷史上、文化上和經濟上的發展卻遇然不同,主要是因為受了匈牙利人幾百年統治的緣故。一九一八年五月三十日,美國的捷克流亡者和斯洛伐克流亡者在匹茲堡簽訂了一項協議,規定斯洛伐克人有自己的政府、議會和法院。但是布拉格政府並不認為自己受這一協議的約束,也沒有予以遵守。

可以肯定他說,同絕大多數其他國家,即使同西方國家,即使同美國境內的少數民族比起來,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少數民族也過得並不壞。他們不但享有充分的民主權利和公民權利——包括投票權在內——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自己的學校,並且能保持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少數民族政黨的領袖常常擔任中央政府的部長。雖然如此,捷克人自己還沒有完全擺脫奧地利人幾百年壓迫的影響,在解決少數民族問題方面還有許多欠缺之處。他們往往有沙文主義的表現,而且常常不講究策略。我還記得我以前在那裏的時候所體會到的斯洛伐克人對監禁伏伊特赫·都卡博士一事的憤慨。都卡在當時是一位有聲望的教授,他以「叛國罪」被判處十五年徒刑,然而很難說除了爭取斯洛伐克自治而外,他還犯了什麽別的罪。最重要的是,少數民族集團感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並沒有遵守馬薩裏克和貝奈斯在一九一九年的巴黎和會上所作的諾言,即建立類似瑞士那樣的聯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