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投降(第2/7頁)

此後不久,弗裏切就派了他的兩名官員越過陣地前往蘇軍一方,沒過多久,他自己也去了那兒。他在很短的時間內與蘇軍的總司令部達成了協議,城裏的混亂局面,至少在某些城區激烈的戰鬥仍在進行。隨後,讓他以德國政府的名義——盡管他沒有得到任何的授權——通過廣播宣布,蘇軍方面已經接受了投降的條件。此外,他還將發布一項“命令”,命令停止戰鬥,並把部隊以及所有的武器裝備都交到戰俘營中。

在此同時,柏林的城防司令魏特林將軍也決定結束這場早就失去了意義的流血犧牲。為了不致引起反對,他只把他的打算告訴了少數幾名親信。戈培爾的意見他反正是知道的,克萊勃斯將軍在告別時走到他身邊對他說:“只有絕望的人,沒有絕望的局勢。”

五月一日傍晚,魏特林要求他的部隊停止戰鬥行動。子夜剛過幾分鐘,他就接連五次向敵對的一方公開發表廣播講話:“這兒是德國第十六坦克軍團!這兒是德國第十六坦克軍團!我們請求立即停火!柏林時間兩點五十分,我們將派遣談判代表前往波茨坦大橋,識別記號是紅燈前面紮一面白旗。我們請求給予回答!我們等著!”

不一會兒,另一方響起了回音:“明白了!明白了!我們正在把您的請求轉告司令部首長!”又過了一會兒,崔可夫在廣播裏表示了他的同意,在約定的時間內,魏特林在三名參謀部軍官的陪同下,來到了舒倫堡環行大道。當崔可夫問起克萊勃斯現在何處,後者是否知道此事,魏特林無言以答。他又問起,是否所有的部隊都已收到了魏特林的停火命令,魏特林回答說,他與某些部隊,尤其是一些小規模的部隊失去了聯系,另外,黨衛軍的部隊不在他的指揮權力之內。或許,他補充說,在某些地方戰鬥之所以仍在繼續,是因為戈培爾指示,出於鬥志的原因對元首的死暫時保密。隨後,崔可夫要他起草一份投降命令,可魏特林沒有答應。在戰俘營裏,他解釋說,他不能發布這樣的命令。雙方為此相持不下時,魏特林昏倒在地。將軍剛醒過來,雙方商定發布一道呼籲書,並通過大喇叭向所有還在戰鬥的地方進行廣播。魏特林是這樣寫的:“柏林,一九四五年五月二日。元首已於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自盡,就這樣把向他宣誓效忠的所有人丟下不管了。你們,德國士兵們,都忠實於元首的命令,準備著把保衛柏林的戰鬥進行到底,盡管你們已沒有彈藥,使得繼續抵抗的整個形勢變得毫無意義。我命令立即終止任何形式的抵抗行為。你們繼續戰鬥的每一個小時,都會延長柏林城內平民百姓和我們傷員的可怕痛苦。在與蘇聯軍隊的最高指揮官取得一致的意見後,我要求你們立即終止戰鬥。前柏林城防司令魏特林。”

直到這道命令下達以後,雜亂無章,就像義勇軍般組織起來的繼續抵抗行動才得到了停止戰鬥的信號。在前一天,戈培爾和鮑曼終於向鄧尼茨通告了希特勒的死訊。四月三十日晚只是錯誤地通知他,他除取代已被解職的帝國元帥外,還被任命為元首的接班人。事實上,希特勒只是將帝國總統和德國國防軍最高指揮官的職位托付給了他,而不是總理的位置。支配戈培爾和鮑曼的指導思想,不僅僅是要盡可能長時間地保守希特勒已死這一秘密,而是他們兩人采用欺瞞手法在繼續著慣常的權力爭鬥。因為兩人擔心,同樣逃往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希姆萊,有可能利用戈培爾在柏林完全喪失了行動能力這一事實,逼迫鄧尼茨,讓後者任命自己為總理。他們估計,只要這位海軍元帥認為自己已被希特勒任命為總理,他就不會把這個職位讓給他人。

無線電報發出以後,戈培爾就著手處理滯留下來的該由總理處理的事務。他找這個人或那個人談話,在一些文件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然後回到自己的房間,去結束他多年來一直寫的日記。在日記的最後,他做了個類似總結性的回顧。在長達七頁的長篇文章裏,他為自己與希特勒奉行多年的政治,和自己作為搖旗呐喊的吹鼓手辯護。

大約一個小時以後,戈培爾走出他的房間,把手稿交給了他的國務秘書維爾納•瑙曼,請他帶出柏林,並在以後昭示後人。盡管這一死後的辯解沒有公布於眾,因為瑙曼把這幾頁紙,正像他所說的那樣,在那些匆匆的逃亡日子裏弄丟了,但從戈培爾多年來和在最後幾個星期裏奮筆疾書的文章裏,至少是粗略地再現這份辯護詞,應該不是很困難的。

這次,開頭肯定也是一系列的辯解,用來為歷來對他們行為的指責辯護。首先談的是捍衛歐洲文化的願望和對西方世界的嚴厲譴責,它出於對帝國的極度仇恨而無視面臨的致命危險,把古老的大陸拱手讓給了亞洲的蠻荒部落。最後是對自己隊伍的批判,這個隊伍不僅為舊階層中不斷的變節行為所削弱,而且沒有能力去進行一場全面戰爭。所有這一切都伴隨著高揚的爭奪世界的畫面,並因它們而變得激烈,這場爭奪的一方是墮落的魔鬼般強國,另一方是以希特勒為統帥、為救世主的維持秩序和正義的一大群人。日記肯定是又一次提到宗教方面的轉折和隱喻,在過去的幾乎二十年裏,他用它們來解釋元首傳奇,把元首說成是無比強大的。如果歐洲為布爾什維克所征服,就像他有時所做的那樣,他稱這為瀆神的行為,在很短的時間裏,人們就會渴求般地回憶起元首,因為他再一次選擇了前往各各他(耶穌被釘死的地方)的道路,為拯救世界獻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