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中國為中心(第2/8頁)

多個國家的存在及各自利益的差異有利於這種分布的形成,並且形成的局面能夠維持平衡,而且多個國家介入中國產生的不同影響對它也是有好處的。在中國這麽大的國家裏,影響的多樣性雖然可能導致政治分裂,但是對於中國內部的管理和世界的總體局勢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上文所言,讓所有的中國人信奉一種精神,被一個人管理是不現實的。雖然中國沒有多個政府,也希望出現有不同政策觀點的派別,這有利於中國的發展,以及與其他國家實現良性平衡。

因此,不用對各個國家由於各自利益在中國展開的鬥爭惴惴不安,因為這是不可改變而且應該被接受的事實。當前的行動要以當前的形勢為依據,不應該為了不可避免的事實而憂心,中國人反而應該利用它來激勵自己去采取對國家的發展進步最有利的行動,這必須與最終的目標相一致。具體而言就是,認清當前的形勢,爭取實現陸上強國和海上強國在影響上的平衡並盡力減少它們的沖突。尤其需要特別關注德國、英國和美國,因為它們之間需要進行合作,而合作的實現依賴於認識的一致和共同的利益。在俄國有著統一的政治觀念,因而俄國不會因組織的問題傷腦筋。在這樣的組織中,公民的不同意見需要求同存異達成一致,而這一點對於國家政策的執行及國際諒解的達成非常重要。

在其他國家中,由於法國和俄國是聯盟關系,法國在一定程度上與俄國在東方的政策有著聯系,這種聯系取決於俄國政策與法國利益的一致程度。就目前而言,法、俄首先要面對的是有關拉丁國家內部的利益分歧問題。無論是作為有著利益紛爭的鄰國而言,還是在地中海的沖突目標都顯示,上述分歧是不可避免的。法俄同盟的存在加強了其他國家在地中海的共同利益紐帶,而法國在地中海堅持不懈地建立霸權的行為加速了該紐帶的形成。面對這樣的危機,再求助有拉丁利益的國家的幫助是不可能的,尤其在法國得到俄國支持的情況下。對於法國而言,拉丁不完美的是體制而非民族特性。法國人的性格中缺乏對於政治聯合來說至關重要的堅定性,這是任何性格長處也無法彌補的。上述的敵對關系可能產生兩個後果:第一,法國對西地中海的控制權會被大大削弱;第二,斯拉夫與條頓文明對亞洲地區的政治影響不可替代。

另外,我們也要注意日本,它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性。雖然日本是亞洲國家,但已經通過卓有成效的內外措施,取得並保有了國際社會全權成員的地位。前文已經說到,日本的組成力量要求它必須位於海上強國之列;另外,日本幅員的狹小、人口的稀少限制了它對大陸領土的企圖。換言之,日本希望擴張領土的願望是不現實的。盡管西亞和地中海是現在以中國為焦點的世界問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它們明顯不處於日本的可及範圍,就像地理原因使美國的主要利益集中在某個特定地區及美洲大陸那樣。不過,日本和美國的情況還不一樣,它的國土狹小、人口稀疏導致它沒有可用於遠方的力量,而美國就不會這樣。況且,亞洲大國的競爭會削弱日本開拓遠方的實力,盡管它離大陸很近。實際上,除俄國之外的所有國家在擴張領土方面可能都會受到限制。所以,通過商業或者政治聯系激發中國民眾從而改變中國是一條可取之路。這可以借助海上力量,因為海上力量具有機動性,既可以在當地發揮作用,也可用於其他地區遏制敵對影響,起到諸如進行商業控制以加強自己、削弱敵人的作用等等。

歐洲國家和日本在權力類型、運用方法及當前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但它們發揮的影響卻是不同的,因為這兩者的源生文化和傳統習慣不一樣。日本在吸收、運用歐洲的文化方面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能力和認真,但是歐洲文化對它來說畢竟是外來的東西,並非自己所固有的。對歐洲人來說,歐洲文化則體現著本民族的特性和思維習慣,是幾個世紀發展、演變的成果。在演變過程中,外來文明在當地民族特色與環境的作用下經歷了一個同化過程,這個過程的產物有著永恒的特點,但它也會隨著時代的進步發生相應的變化。在我們看來,日本的劣勢是可以挽救的,因為它只是迅速地接受了歐洲文化,還沒有與自己原有的傳統文化相融合,而兩種文化的融合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的。在政治變革的短時間內,日本的文化改變不會太大,因為長期習慣和思考方式的改變絕非一朝一夕的事。

就目前而言,德國、英國、美國三個國家的合作(並非正式同盟)是順理成章的事,而且極有可能一直存在。這是因為該合作有著共同的利益,並由起源、傳統及精神上都極為相似的思想所指導。如果日本加入這個合作,這就標志著一個長期的、迎合需要的政治階段的來臨,它形成的局面是:處於對抗之中的陸上強國與海上強國間,後者取得了主動。不過即使如此,盡管四國協力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種族特點的差異還是會被人們所察覺,從而導致觀點的不一致。日本和中國都是亞洲國家,日本對吸收歐洲文化的熱情是一件好事,它讓人期待歐洲文化進入日本人的亞洲生活方式並將其改造。就像羅馬文明影響條頓部落一樣,它產生的是條頓文明,而不是羅馬文化的單純擴展。因此,我們希望的是一個改造過的亞洲,而非另一個歐洲。所以,愉快地接受一個新興的亞洲可能是最正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