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上的敦刻爾克大撤退”(第2/2頁)

身處後方的淵田美津雄也禁不住哀嘆:“戰爭前途本來一清二楚,但又不能不打……奇跡始終沒有出現。”

軍事史學家稱瓜島戰役是“太平洋上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正如斯大林格勒戰役讓蘇軍獲得大翻身一樣,美軍同樣憑借瓜島戰役奪取了太平洋戰爭的戰略主動權,從此便出現了美攻日守的總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瓜島戰役讓太平洋戰爭發生了根本性轉折。

瓜島戰役中被俘的日軍。日本人在瓜島花了老鼻子錢,結果在把本錢全都賠進去後,只做了一個空頭好夢,這筆投資的性價比真不是一般的低

為了爭奪瓜島,美日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美軍有60000人參戰,陣亡1600人,4200人受傷。前後登陸瓜島的日軍共有36000人,陣亡及失蹤14000人,病死9000人,被俘1000人。這些數字,尚不包括盟軍和日軍在支援作戰中損失掉的海空軍人員。

對於參與瓜島戰役的美軍來說,瓜島已不是一個地名,而是一種感覺,伴隨這種感覺的,是海面上殊死的激戰,是叢林中殘酷的廝殺,是圍繞山嶺此起彼伏的纏鬥。

戰爭給許多身臨其境者的記憶打上了烙印,讓他們即便在和平年代,耳邊也常常會響起子彈淒厲驚悚的嘯叫,炮彈震耳欲聾的爆炸,以及戰友臨死前的呻吟和呼號。

地獄門之役結束後,大兵萊基曾和戰友結伴去島上的美軍墓地掃墓。軍人墓與平民墓不同,人們會把圓圓的銅制子彈頭壓到地裏,排出墓主人的名字,每座墓前的十字架上面都會釘一個陣亡士兵的軍籍號碼牌,一些十字架還會掛一只飯盒,飯盒上刻的是屬於士兵的墓志銘。

墓志銘言簡意賅,可以看出每個士兵的生前個性,比如,“他是一名真正的海軍陸戰隊員”,“他是個大個子,他有著寬廣的心胸”,“越是艱難他越是高興”。

有的墓志銘是詩文,這種詩文大概也只有美國大兵才能寫得出來:“他進入天國後,會對聖彼得說,又有一名陸戰隊員向您報道,長官,我在地獄服役期滿!”

當萊基將目光從墓地移開時,他看到了遠處的平原和山丘。同來的戰友發了一句感慨:“空地還很多啊。”

“那是肯定的。”萊基回應道。

現在,瓜島墓園的空地不會再無限延伸了,但是在其他地方,在太平洋戰場的更多角落,類似的墓志銘還在繼續書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