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墻壁塗泥坯(第2/2頁)

也就是說,即便有十年累積,日本海軍航空隊能攢下的飛行員也不會超過千人。南太平洋上的海空大戰,往往一戰就能損失近百名飛行員,這樣的損失速度,遠遠超過了航空隊的人員囤積速度。

中途島戰役結束後,南雲的機動部隊仍有一半以上的老飛行員健在,但經過南太平洋作戰,有經驗的老飛行員幾乎全死在海上了。而在這之後,哪怕經歷過一次戰鬥的飛行員,前面都能擱上一個“老”字了,這些“老”年輕飛行員被全部集中到了“隼鷹”號,由此導致“翔鶴”號、“瑞鳳”號、“飛鷹”號都沒有損失,可是甲板空空,異常冷清。

日軍飛行員坂井三郎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認為如果戰前日本政府能給海軍再增加一些經費,或者海軍修改一下苛刻的選飛條件,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的境遇就會好上很多。

現在不需要坂井提醒,日本海軍自己就下手修改選飛條件了,不然前線就得不到飛行員的補充,然而這時又出現了另外一個極端:新補充上來的飛行員當中,不僅看不到多少王牌苗子,還充斥著菜鳥。

究其原因,恰恰也來自於日本海軍高層的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