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胡康谷口

中日兩軍的戰線,依然膠著在胡康河谷西口。

打入新平洋的遠征軍先頭部隊如同一根魚刺,日軍動用了兩個步兵聯隊和一個炮兵大隊的主力,鏖戰兩個月,仍然無法將這根魚刺拔掉。12月底,當新38師和新22師先後投入戰場之後,日軍的日子越發不好過起來。

12月26日,孫立人親自指揮新38師主力發動為“李家寨”守軍的解圍之戰。這一仗打得幹脆利落,僅僅四個小時,在“李家寨”外圍駐壘圍困李克己部的日軍就敗退下去。

其實孫立人的增援部隊趕到,日軍早已得到情報。此時由於日軍的宣傳和那嘎工作隊的努力,當地相當一部分“山頭人”,也就是緬甸少數民族克欽人,對日軍態度比較友好,所以中國遠征軍的行動經常由於他們的通風報信而暴露。只是日軍低估了中美工兵的施工能力,不相信遠征軍能夠這樣快組織起攜帶重武器的大部隊翻越野人山來增援,認為這只是一支試圖與包圍圈中李克己部進行聯絡的偵察部隊。12月14日,遠征軍第114團一部曾試圖發動解圍之戰,但由於沒有重武器,在優勢日軍面前吃了敗仗,連長許炳新陣亡。有這次戰鬥的經驗,日軍對再次來援的遠征軍部隊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

中國工兵在緬北建設前線機場,他們保障了前線物資的供應,堪稱無名英雄。

之所以孫立人直接指揮的解圍戰鬥取得這樣的成果,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圍攻“李家寨”的日軍彈藥食糧皆不足,而且在此前的戰鬥中,雖然想盡辦法,仍然拿這支中國孤軍沒有辦法。此時看到遠征軍的大隊援軍到達,日軍士氣為之低落,因此戰鬥意志不夠堅定;其次,這支中國軍隊打仗的法子有些古怪,實在讓日軍難以適應。

戰鬥一開始,中國軍隊竟然用P-51式野馬戰鬥機進行火力準備,隨即使用炮兵猛烈攻擊大龍河東岸的日軍炮陣地。這陣突如其來的立體式攻擊異常兇猛,讓日軍大為驚訝。“李家寨”的地點在大龍河西岸的叢林中,日軍在胡康河谷最前方的大本營是孟關,第18師團前線指揮部和補給物資都集中在那裏,日軍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借助簡易公路勉強把大炮從孟關拖到大龍河東岸,就再也沒法向前移動了。而且,由於道路泥濘,又經常被雨水沖壞,日軍的炮彈很難送得上來,大炮一直處於吃不飽的狀態,很難發揮火力。所以,盡管日軍的炮兵對第112團防守陣地的威脅很大,但情況並沒有孫立人預料的那樣嚴重,因為日軍的進攻主要還是依靠步兵。李克己的迫擊炮和沖鋒槍,雖然打日軍的山炮不是對手,但收拾起扛著比人還長的三八大蓋的日軍步兵,卻是遊刃有余。“李家寨”就是一個依托大樹建立的環形步兵防禦陣地,盡管飛機不斷空投物資彈藥,但不可能連鋼筋混凝土一起投下來,因此當地根本無法建造堅固的永備工事陣地。假如讓日軍像孫立人那樣用炮,那十個“李家寨”也早拿下來了。

大龍河於邦渡口

M1式75毫米山炮,中國遠征軍山地戰的利器。

反攻的道路也讓人感慨萬千,因為這條路也是當年中國遠征軍從緬甸敗退到印度的道路。這是遠征軍中的一名美軍顧問在檢查路邊遺棄的一批武器,這門4英寸野炮,當年就屬於第一批遠征軍。

孫立人是怎樣用炮的呢?中國遠征軍在“李家寨”反擊戰的第一陣排炮,就隔著大龍河把日軍的炮陣地點著了。因為在“李家寨”的戰鬥已經打了幾十天,日軍知道李克己手中並沒有遠程大炮,所以其炮兵根本沒有轉移陣地的習慣,在中國軍隊的炮火面前只好倉促就地還擊。但是,中國炮兵的火力明顯大大超過日軍,幾個回合,日軍的大炮就成了啞巴。

如同前面敘述的,由於兩個師瓜分了相當於三個美軍師的裝備,遠征軍駐印軍的炮兵部隊達到了變態的地步。孫立人部新38師居然轄有三個炮兵營(國民黨美械師正常情況下只轄一個),其使用的美國M1式75毫米山炮是專門為山地作戰設計的,平常用吉普車拖著也能奔馳如飛,而它的射程遠遠超過日軍裝備的四一式75毫米山炮。新38師有27個步兵連,卻有九個炮兵連,其炮兵訓練時間短,四個星期就算培訓完畢,戰鬥力卻很強,其原因讓國內的炮兵們既羨慕又嫉妒。在蘭姆伽訓練中心,中國的炮兵學會開炮以後,美軍顧問就會讓官兵們開車拖著大炮到野外去,用實彈射擊代替訓練,幾次拉練下來,無論射擊的準頭,還是相互配合的各個環節,都得到了最好的鍛煉。這種訓練方法曾有很多遠征軍老兵回憶過,純粹是用炮彈喂出來的,還真是難以效仿。